第20章
  裹儿正在上课,一个小寺人在门外探头探脑,夫子警告地看了小寺人几眼,见他仍不离去,不悦道:“你们看看,他找的是谁,赶紧出去,不要耽误时间。”
  一时间众人都朝门口看去,裹儿定睛一看,那不是阿兄身边的寺人?两人目光对视,小寺人的眼睛陡然亮起来。
  裹儿却是心一沉,立刻起身向夫子告罪,出了学堂,急问:“发生了事情?”
  他回道:“刚才院里来个小寺人,仿佛传什么话,王爷王妃大怒,喝令打出去,送到掖庭。”
  裹儿一面匆匆赶路,一面想着到底是何事,让爹娘如此害怕。对,是害怕,而不是愤怒。
  回到院中,裹儿直接进了正殿,李显又被惊了一下,见是幼女才缓下来,勉强笑道:“你怎么回来了?”
  “阿兄请我回来的。”裹儿问:“阿耶,发生什么事情了?”
  李显看向韦淇,韦淇点头,悄悄将小寺人的传话给裹儿听了。裹儿垂下眼睛思索,韦淇只看到那鸦羽般的睫毛。
  “阿耶阿娘做得对。”裹儿抬眸,眼睛闪烁着炽热的光芒。
  这事终于有个结果了。
  李显和韦淇以为裹儿交往的宫人多,或许也有人传了消息给她,因而转忧为喜,心中忍不住雀跃起来。
  十多年的心酸苦楚,终于得了偿还。
  约莫一个时辰后,同平章政事娄师德与狄仁杰捧圣旨而来,两个年迈老人此时的脚步如同青年人一样轻快矫健,嘴角挂着多年夙愿得以实现的笑容。
  两人及后面的臣子,虽未说一句话,但都明白对方的心意。
  “庐陵王接旨!”娄师德的声音中带着激动的颤音。
  李显的神思忽远忽近,脑子乱纷纷的,如浮光掠影般闪现往昔的一幕幕,喜怒哀乐苦,在心头滚了几遍。
  “……钦此。”娄师德宣完旨,看起来比李显还要激动,哽咽道:“太子殿下……”
  一声“太子”叫得臣子们都红了眼睛,这让李显突然感到“太子”二字沉甸甸的重量。
  第一次封太子,仅仅因为自己是天后所出,且所余二子自己居长,故而李显当时的心情是狂喜和庆幸。
  然而这次,李显感到一股沉重得以至于他难以担得起的份量,这是朝臣用血争来的,是弟弟妹妹努力将他推上去的,是父皇的遗荫。
  思及此处,李显肺腑酸柔,潸然泪下,声音沙哑:“儿……儿臣……领旨谢恩。”
  娄师德和狄仁杰两个年迈老者,弯腰努力扶起李显,笑道:“恭贺太子。”
  “同喜同喜。”李显也不知自己在说什么。韦淇等人不知为何也都眼泪簌簌地下落。
  裹儿虽然知道封太子只是他们一家重回帝位的起点,但还是忍不住喜气洋洋,与姐妹们一起畅想未来。
  然而东宫中的李旦一家正在收拾行李,准备离开这座住了十多年的宫殿。
  不同于父亲李旦逃出生天的庆幸,李隆基竟然生出不舍来。这座代表储君的宫殿即将迎来他的主人,但却不是他。
  他抚摸着朱红的柱子,上面的划痕记录着他的成长,最深的一道是他心中难以言明的伤痛,那次他失去了自己的阿娘。
  可是,沦为旁支宗室,就是阿娘对他的期望吗?李隆基不知道,但他心中觉得不公。
  宫墙之外,因册封了太子,又因攻打突厥的元帅是狄仁杰,不到几日,吉顼就募到了五万兵,群情振奋,士气高涨。
  李显一家向圣人谢恩后,便被武曌打发到东宫居住。一家子出了殿,裹儿的脚步顿了一下,她想起一件事来。
  太初宫包括东宫,但其实东宫被孤立在皇帝上朝起居的宫殿之外。
  东宫之人想要觐见皇帝,最近的路就是顺着宫墙往北走,出了东宫的北门玄德门,折向西,从玄武门进宫庭。
  裹儿若是出宫了,没有圣人诏令,绝不可能再进宫。她不想离开宫廷,不想课业上了一点就停下,不想离开马球队,更不想远离圣人。
  裹儿鼓起勇气,回身折返,宫女不及禀告,就直接进去了,道:“孙儿想请圣人,允孙儿继续在宫中的学业。”
  武曌听了,不置可否:“朕会为东宫择选文学之士,且宫中夫子是为宫女授课,你乃郡主,于理不合。”
  裹儿心跳地极快,强行镇定,说:“文学之士教导的是太子皇孙,不会教导孙女。宫中夫子皆为饱学之士,圣人有云,有教无类,难道因为我不是宫女是郡主,就不许我学习吗?请圣人明鉴。”
  武曌走下来,裹儿低垂的眼睛只看见明黄色绣龙纹的衣摆渐渐靠近了。她听到:“你为何而学?”声音平平淡淡,仿佛是聊家常般。
  这个问题立刻让裹儿警觉起来,她有一种预感,若是回答不能使圣人满意,她将会毫不留情地被扫出宫。
  裹儿的身体里涌出了勇气,迫使她抬头,直面主宰大周的女帝,只见圣人神情平淡,脸上不辨喜怒,但却让她惊悸惶恐。
  圣人在等待,而此裹儿的脑子一片空白。
  她听到一个声音,然后看到女帝惊了一下,继而肆意大笑。起初,她没听出那是自己的声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
  女帝绕着裹儿仔细端详,那双凤眼几乎将裹儿看透,良久,她道:“朕本来不会留你们在宫中,无论你的理由是什么。”
  裹儿听了,惊喜盯着女帝,只见她颔首微笑:“但这句话值得让朕改变主意。”
  第19章 凤凰女 野心永无止境
  几个月过去了,但裹儿想起来那天的事情依然心有余悸。
  自从新年家宴后,她有三个月未见爹娘兄弟姊妹了。明日,新都郡主纨纨出嫁,圣人允了她出宫的请求。
  裹儿出了玄武门,骑着马往东慢慢地走,她多么希望这条路能更长些。
  脚步踟蹰,不是近乡情怯,而是因为那日留下了隔阂。
  那日,裹儿惊喜之后,后怕涌上来,强撑着辞了圣人,出来对上一脸担忧诧异的爹娘阿兄,她突然生出孤独和茫然。
  她的耳边仿佛有人聒噪个不停,劝她丢掉害人害己的荒唐想法,乖乖地回到男人们千百年来为女子打造的笼子里。
  那里面隔绝了风刀霜剑,也隔绝了财富权势,只有男人大发善心施舍的“无用之爱”。
  只要她足够无害、温顺、乖巧,就能从千千万万的女子中争抢到这些零星的爱。
  裹儿如同当头被泼了一盆冷水,脚步钉住,神思不属,最后还是阿兄上前,拉着她一起走了。
  半日未过,宫中上下都知道裹儿说了什么话。
  自豪、忧虑、惋惜、难过……诸多感情交织在一起,让李显不知该如何对待女儿。
  这句话也让少年的裹儿,直面自己的野心。她也不知要如何面对阿耶和阿兄。
  那日辞别之后,新年家宴,众人只匆匆见了一面,问了平安,叙了温寒,就离开了。
  从玄武门到东门的玄德门,有二三里远,纵然走得再慢,也要到了。
  “安乐郡主奉圣旨回东宫。”小寺人下了马,对守卫东宫的侍卫道。侍卫让行。
  裹儿下了马,对侍卫微微颔首,进了东宫。李显封太子后,他的儿女循例要册封,只不过几个大点的女儿先册封了,儿子们则继续拖着。
  二娘舜华册封为义安郡主,三娘静淑册封为新宁郡主。因李显爱重韦淇,特意选了嘉号册封韦淇所出的女儿。
  故而早逝的四娘册封为永寿郡主、五娘景兰册封为长宁郡主,六娘仙蕙册封为永泰郡主,裹儿册封为安乐郡主,八娘季姜年幼未册封。
  韦淇重新册封为太子妃后,就随李显居住在丽正殿。她正和女官复核明日嫁女流程,突然小宫女进来说:“安乐郡主来了。”
  裹儿从外面进来,笑说:“阿娘万福。”
  韦淇忙抛了手头的事情,将裹儿搂在怀里,喜道:“我就说你姐姐成亲,你怎么都要回来的,果然回来了。来人,上茶。”
  说话间,韦淇将裹儿携到身边坐下,问起这些日子的饮食起居,得了回答,还犹自担忧道:“你这么小的年纪,一个人住在僻静的袭芳殿,我怎么能放心?”
  李显一家从宫中搬走后,裹儿挪到了大内东北角的袭芳殿。那里长久闲置,一点人气也无,且宫中又无心腹,难怪韦淇放心不下。
  裹儿笑回:“袭芳殿离东宫最近,难道不是好地方?”
  韦淇听了,叹了一口气,转而说起纨纨的婚事:“阿弥陀佛,终于有个好结果了,再留下去,我就百口莫辩了。”
  裹儿也道:“是啊,大姐夫终于守完了魏王的孝。”去年魏王薨逝,武延晖自然要为堂叔守孝。
  提到魏王,裹儿想起一事,道:“六姐也要等武延基除了孝服,才能嫁过去。”圣人在武承嗣闭眼之前,终于下了赐婚圣旨,以慰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