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农田就在他们自家门外,不必跑远,且都是一等良田。
  哪像江家村,所有人家的农田都挤在一起。
  江福宝家拥有六亩地,放在江家村已经算中等了。
  可拿到张家村、李家村这些大村子里,只能排在末尾。
  况且江家的六亩地里,只有一亩一等良田。
  剩下的五亩,都是二等和三等。
  江福宝撇了撇嘴。
  家里可真穷啊。
  排队时,她默默的观察着进城的百姓。
  贫富差距,在这一刻显现出来。
  只见两位身穿华丽锦服,佩戴着金银首饰的富人,他们穿过长长的队伍,往守卫手里塞了一粒碎银,便大摇大摆的插队先进城了。
  还有坐在马车里的贵人,缓缓掀开布帘的一角,看不清脸,竟连马车都没下,就被守卫放行。
  且原本对着普通百姓一脸威严的守卫,竟然还露出一丝谄媚来。
  也不知里头坐的是什么大人物。
  她晃了晃小脑袋。
  没再深想。
  队伍里大多数都是跟江福宝一样,来自这十个村庄里的百姓。
  他们衣着皆为麻布粗布。
  在这个朝代,最便宜的布料,就是麻布,是用麻类植物纺织而成的,摸起来很是粗糙。
  其次是稍贵些的粗布。
  用最劣等的纯棉为原料,比麻布稍软些,却没有麻布耐穿。
  江福宝的里衣就是粗布做的。
  她年纪小,又是女娃,皮肤嫩,不耐磨。
  江家疼她,自然舍得给她用贵一些的粗布,虽然衣服做的较大,能从两岁穿到六岁。
  可吉祥兄弟俩就没这个待遇了。
  皮小子们一天到晚弄破衣服,阿奶不揍他们都算轻的。
  哪会舍得给他们穿粗布。
  想到这里,江福宝轻笑出声。
  “福宝,是不是累了?来,喝点水。”如同现代大多数家长一样,张金兰的背篓里,除了鸡蛋,还装了水壶以及冷掉的粗面饼子。
  生怕孙女路上饿着渴着。
  水壶是用葫芦制成的,里头挖空,洗干净装满水,配上木塞子,放到背篓里,怎么颠都不会漏,用来装水和酒这类液体,再合适不过。
  江福宝接过葫芦,‘咕噜咕噜’喝了两大口水。
  她确实渴了。
  今天日头很烈,晒得她头顶滚烫。
  明明才开春。
  下过一场雨后,她感觉温度上升了起码四五度。
  哪怕有人跟她说现在是五月份,她也信啊。
  大中午的,站在太阳下排队,她额头都有了细汗。
  排了快两刻钟。
  祖孙俩才被放行。
  中午进城的人,比早上要多。
  所以久了些。
  “福宝啊,吃点饼子垫吧垫吧,等阿奶把鸡蛋卖了,带你去吃油汤面!”
  第27章 洋鸡蛋和土鸡蛋
  张金兰害怕孙女饿,从背篓里拿出一块比江福宝脸还大的饼子来。
  让她啃。
  “阿奶,我不饿。”江福宝摇了摇头。
  这饼子咬一口,能噎死她。
  她才不吃呢。
  便没接。
  况且她现在只想多看看镇上的场景。
  了解了解这个世界。
  更没心思吃东西了。
  “行吧,那我们先去卖鸡蛋。”张金兰也没强迫孙女吃,又把饼子放回去了。
  祖孙俩站在一条六岔路口的中间。
  江福宝抬起头来。
  她发现每条路口上方都挂着一块木牌子。
  与现代的平板电脑差不多大。
  “阿奶,我们去哪个路口?”江福宝看着她。
  “走这里。”张金兰不认识字。
  但她认识路。
  只见她背好竹篓,牵着江福宝的手,走向了写着菜市街牌子的路口。
  这条街上全是小商小贩,有的卖菜,有的卖野生小鱼和各种山货,偶然还能碰见私卖粮食的,价格要比粮铺低上一些,可惜量不大。
  估计都是等着急用钱,无可奈何才卖粮的可怜人。
  粮铺收粮,压价都厉害。
  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想必这里也是一样。
  街上不光是摆摊的,还有各种铺子。
  大多都是肉铺、油铺、调料铺或者粮食铺。
  怪不得叫菜市街。
  跟现代的菜市场差不多。
  张金兰的步伐,停在了早闹巷的巷口。
  这里有二三十人在摆摊。
  瞧着外貌穿着,几乎都是穷苦人家。
  “就在这吧,这里不用交钱。”张金兰放下背篓,占据了一小块位置,对着江福宝说道。
  “阿奶,卖鸡蛋还要交钱啊?”江福宝眨巴着大眼睛,有些不解。
  “当然了,这条巷子,虽然偏的很,可在这里摆摊不用给街道管事交钱,占了位置,卖完就能走,先到就能先挑个好位置,要是去前头摆,那就得给一文钱呢,一文都能买个粗面馒头了,该省得省点,有那钱,给咱福宝买馒头吃不香啊?是吧。”
  虽然江福宝才三岁。
  可只要她提问。
  张金兰都会耐心回答。
  “阿奶说得对,那我们就在这里卖吧。”江福宝乖乖蹲在地上。
  “福宝真乖,别担心,鸡蛋是抢手货,买的人多得很哩,这里又是有名的早市,许多人都会特意走远些,过来买菜,一会功夫就卖出去了,福宝要是蹲累了,就去旁边的石阶上坐会。”
  张金兰来的已经很晚了。
  早市早市。
  当然是早上的集市。
  现在却是午时。
  街上走动的百姓,比起早上少了足足五成。
  可还是有不少人拿着东西来卖,所以张金兰占的位置一般。
  属于犄角旮旯。
  但是耐不住她嗓门大,脸皮又厚啊。
  只见张金兰拿出鸡蛋,摆放好后,对着街上‘嗷’的就是一嗓子。
  吓得路过的两位妇人,差点摔了个狗吃屎。
  两人用着见鬼般的眼神看着张金兰。
  “卖鸡蛋咯,家养的鸡蛋,养在山脚下,日日吃那上好的野菜虫子,保证味道鲜美,一个鸡蛋只要两文钱,卖鸡蛋咯新鲜农家鸡蛋,个头大味道好。
  一个只要两文钱咯,早晨刚下的母鸡蛋,瞧瞧,上头的鸡粪我都擦得干干净净,我家鸡蛋,比别人家的要大上一圈呢,价格却一文不多,先到先得啦,卖完就走!”
  江福宝还是第一次见阿奶卖东西。
  这吆喝买卖的天赋,简直了。
  可是,听到她夸鸡蛋,江福宝低下头,差点笑出了声。
  这是她从超市买来的洋鸡蛋,当然要比农村的土鸡蛋要大,因为味道差啊。
  土鸡蛋的蛋黄偏深黄色,有些还微微发橙。
  而洋鸡蛋的蛋黄煮熟后颜色浅的不行。
  口感比起土鸡蛋也差很多。
  虽然专家说两种鸡蛋的营养价值一样,可还是有许多城里人会花高价购买农家土鸡蛋。
  然而,在这里,两者却调换了位置。
  只因洋鸡蛋比土鸡蛋大。
  就被阿奶拿来忽悠其他人了。
  “大娘,鸡蛋怎么卖的,多买点,能便宜不?我买二十个,给我便宜一文吧。”
  鸡蛋是抢手货。
  没等张金兰再次吆喝,就有位妇人径直走过来问价了。
  “哎哟,这位夫人啊,你也知道,鸡蛋都是这个价,我们家里穷哦,几十张嘴等着吃饭,你瞧瞧我孙女,长这么大都没吃过肉是什么滋味,天天饿肚子,我心疼啊,你要是少给一文,我们祖孙俩中午都舍不得吃饭了,只能饿着肚子,走上五个时辰回家。
  你就当可怜可怜我们吧,夫人你一看就是大户人家的,瞧瞧,这衣裳多鲜亮啊,刚做的吧?老婆子我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好的布料,哎,鸡蛋实在便宜不了,不过夫人你别担心,你要是买鸡蛋,我给你挑大的捡,保证不让你吃亏。”
  张金兰拒绝了还价,可她会装啊。
  只见她哑着嗓子诉苦,还连带夸赞着面前的妇人。
  好像在说,你这么有钱,一看就是大户人家的夫人,穿的那么好,还跟我们还什么价,我们祖孙俩,都可怜到没钱吃午饭了,你当真那么狠心?
  妥妥的道德绑架啊。
  江福宝在心里默默的给阿奶比了个赞。
  真不愧是心机老奶!
  果然。
  妇人没再还价。
  她脸皮薄。
  听完这段话,她张口要了二十个鸡蛋。
  毕竟鸡蛋都是这个价格。
  去哪买都差不多。
  而且这些鸡蛋,确实比普通鸡蛋要大上一圈。
  两文绝对不亏。
  她买了二十个,掏出四十个铜板,递给张金兰,然后就转身走了。“真是个老骗子,这小姑娘长得白白胖胖,哪里像吃不饱饭的。”可嘴里却嘟囔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