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阳关有故人 第65节
“不敢不坦诚。”许锦之微微抬头,眼中微微的思量,没来得及彻底压下。
圣人捕捉到他眼中复杂的情绪后,笑容从嘴角消失,“别这么看着朕,朕有苦衷的。仲明,朕真的有苦衷的。”
许锦之沉默地看向他。
圣人的目光却转移到帷帐上,叹了口气道:“大唐交到朕手上时,已是千疮百孔。朕为了江山社稷,殚心竭虑,结果到最后,连最爱的女人都守不住。”
人人皆知,圣人心中挚爱,是沈氏。据说沈氏美貌,又温柔知礼,与圣人琴瑟和鸣。只可惜,安史之乱时,沈氏失踪,圣人一蹶不振了好长时间。
“朕私下派人查过,明珠失踪,是崔氏干的。这女人,任性跋扈就算了,还善妒,性格歹毒,又水性杨花,在朕的眼皮子底下,与太史监的小吏勾勾搭搭。有一次,他二人私会,被朕撞破。朕对崔氏说,可放她自由。待那小吏和崔氏出了长安后,朕就命人了结了他们。没想到,那小吏居然跑了。”圣人自顾自说道,眼底满是狠戾。
蓦地,许锦之想起被困山中时,那个扮作草儿的男子,又想起那具年代久远的无名女尸,一下子什么都明白了。
“崔氏和太史监小吏的奸情,还是她的好阿妹告诉朕的。朕承诺她,除去崔氏,朕扶她上位。可是她那么不知足,朕许她贵妃之位,她还不满足,要做皇后。她的身份、背后的家族、德行,哪一点配做朕的皇后?朕不许,她便拿朕的后宫当泄愤。好哇,那就让她泄吧,她泄愤的,正是朕想除掉的。”
“许卿,朕给了她们能给的一切,你说这些女人为何就是不知足。她们要权力,要荣华富贵,还要感情。她们要得太多了,也不看看自身的福德够不够。”
“许卿啊,朕就是不甘心,朕咳咳——”话没说完,圣人剧烈咳嗽起来。
许锦之忙上前,劝道:“陛下,您保重身子,不必多说什么,臣都明白。臣为你请太医吧。”
圣人却拉住他,咳了好半天,直到锦衾染上血丝。
圣人却恍然无觉,只是拉着许锦之,语气急促,有些固执地问:“你觉得,是朕更好,还是太子更好?”
许锦之呼吸微滞,停顿片刻后,很快作答:“太子再好,也是陛下的儿子。儿子越不过父亲去。”
圣人紧盯着他,“既如此,朕要李司狱从军,你为何要搬来太子说情?你那么聪明,一早猜透朕为什么这么做,觉得此举不妥,却不来找朕。你说太子再好,越不过朕去。但是你觉得朕快死了,所以迫不及待跟太子拉近乎是不是?”
圣人这样的质问,不可谓不严重。
历史上诸多皇帝,年轻时励精图治,到老却易怒多疑,将自己年轻时做的成绩毁得一干二净,不过就是觉察到生命逐渐衰弱,想要抓住能抓住的一切。他们比身强体壮时,更害怕大权旁落,更厌恶他人的不忠。
太子是圣人的长子,乃圣人一手栽培。临了,圣人却连他都要猜忌。
许锦之撩袍,恭恭敬敬跪在地上道:“臣不知圣人为何这么做,臣只知道,李司狱不缺钱,又胸无大志,圣人给他立功的机会,他本应珍惜。但他怕死怕得要命,来找臣商量推脱的办法。臣对他说,圣人是九五之尊,说过的话,不可轻易收回。就算事后,圣人觉得,他这个人,留在别处,或许比留在军中作用更大。活着,比死了更能效忠于大唐,但圣人需要一个台阶下。我们做臣子的,没资格劝陛下改变主意。但做儿子的,却能劝父亲。故而,臣便替他走了一趟,没成想惹来圣人这样的误会。看来,是臣莽撞,思虑不周,还请圣人责罚。”
圣人深深看了他几眼,仿佛在揣摩他的弦外之音,可见他表现得如此坦诚,又狐疑自己想多了。
“朕是要罚你自作主张,但你才帮朕破了案,功过相抵,朕就不罚你了。”圣人喘了几口气,才道:“这段时日,你辛苦了,回去歇息一段日子,大理寺的事,交给陆少卿吧。”
许锦之一愣,到底圣人还是对自己起了疑心,这是在培养人手,分自己的权利。不过,正中许锦之的心意。
另一面,皇宫密室内。
李渭崖缓缓睁开双眼,朦胧中只觉四周寒气逼人,待看清楚周围的景象,他不禁心头一震。原来自己身处一间密室,四壁皆以厚厚的冰块垒成,寒气如刀,直刺肌肤。他微微起身,只见冰壁上隐隐有光透入,似是外界的微光,映得这密室如同水晶宫般晶莹剔透。
“你这野种,不知什么叫君命不可违。朕给你体面,你不要,还挑拨朕的臣子,为你搬来太子,真是可恶。这酒确实是好酒,只不过,朕为你添了一味毒药。睡吧,野种。知道真相了,你也死得不算亏了。”
圣人的话在李渭崖脑中回响,那句“野种”在心中泛起的涟漪仍在。
他想到许锦之的推断,再联系圣人的话,大概拟清了自己的处境——圣人因为自己不“听话”,赐自己毒酒。可是自己又没死,李渭崖可不觉得圣人在做什么戏,毕竟,他那句带着嫌恶的“野种”,是发自内心。更何况,这间密室堆着这么多冰块,不像是锁人,倒像是储存尸体的。至于自己到底为什么没死,这其中,大约出了什么差错。
他心中暗自思忖,圣人把自己的“尸体”储存在这儿,唯一的解释,大约就是许锦之说的那样,圣人想利用自己的身份,逼迫于阗与大唐站在一起,对抗回纥。自己不同意,但自己的“尸体”能任意摆布。
不,他觉得不允许那个表里不一的皇帝,心愿达成。
李渭崖环顾四周,除了一扇紧闭的冰门,别无他物。冰门上似有些许纹路,或许是开启机关的所在。他心念一动,便欲上前探查一番。
他的指尖触及冰冷的墙壁,细细勾勒着那些纹路的轮廓。渐渐地,他似乎摸出了一些头绪,心中不由得燃起一丝希望。然而,就在此时,他隐约听到门外传来低沉的交谈声。
“诶,我怎么觉得里头有动静?”一个略带紧张的声音问道。
“你听错了吧?这里头就一个死人,难道他诈尸了不成?别疑神疑鬼了。”另一个声音有些不耐烦。
李渭崖心中一凛,知道此时绝不能惊动外面的守卫。他迅速躺回原处,调整呼吸,装作仍在沉睡。他闭上双眼,脑海中却飞速运转,思索着脱身之策。
第九十一章 贵女(十三)
许锦之从皇宫回去后,找到玉奴和阿虎,将李渭崖的情形说与他们听。
“现在他被困在宫内,至少性命无忧,若我没猜错,等振武军和回纥人打起来,他的‘尸身’就会被运回于阗。”许锦之压低声音道。
“那要多久?主人被困在密室里,先不说会不会冻伤,一直不吃不喝的,也不成呐。”玉奴一听便急了,几乎要跪下恳求许锦之道:“许寺卿,您带我入宫,就说我是您的随从。我轻功好,晚上我想办法给主人送些吃的喝的去。”
许锦之摇摇头,语气严肃道:“皇宫守卫森严,密室外估计更是高手云集,你若是送不进去,还被活捉,我保不了你。”
“那要怎么办?总之,我和玉奴的命都是主人的,许寺卿,你一定有办法,我们都听你的。”阿虎说道。
“好阿虎,你的心意我明白。”许锦之忽然露出担忧的神色,“陛下这么急,是因为回纥人近日在我大唐境内,过于放肆。据我推测,这一仗,没几天就要开打了。人三两日不吃不喝,死不了。怕就怕,回纥被打败后,陛下命人将李司狱的‘尸身’装进棺材里,送出关外。棺材里没有空气,李司狱撑不了太久。”
玉奴和阿虎对视一眼,玉奴说道:“主人闭气功夫了得,撑到长安城外一定没问题。届时,我同阿虎埋伏在城门外,等主人击开棺盖,我俩就助主人一臂之力,将送葬队伍一举歼灭。”
许锦之眉头舒展开,“说不定,这是个好办法。”
三日后,一个阴沉的午后。
李渭崖身着素衣,静静地躺在棺材中,他的脸色苍白,仿佛已经与世长辞。
随着棺材的盖子被缓缓合上,周围的光线渐渐消失,四周陷入一片死寂。李渭崖屏住呼吸,感受着空气的流动变得愈发稀薄。他闭气调息,耳朵却一直留意棺材外的动静,打算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坚持到夜幕降临。
棺材在颠簸中被抬起,吹吹打打,被送出宫门。
由于圣人向天下宣告了李渭崖的真实身份,又给了他死后的无尽殊荣,故而,棺材不是沿着直路,而是绕了长安城整整一圈,早上出发,临近黄昏,棺材才抬到长安城门口。
棺材内的空气愈加稀薄,李渭崖感到胸口如同压了块巨石,呼吸愈发困难。他闭上双眼,集中全部的内力于丹田,慢慢地调节着自己的呼吸频率。汗水从他的额头滑落,浸湿了他的衣襟,但他依旧纹丝不动,仿佛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
终于,夜幕如期而至,棺材也终于抬出城门,大约已走了好几里地。
四周一片寂静,只偶尔传来几声夜枭的啼鸣。李渭崖感到棺材外的温度略有下降,知道时机已到。
他深吸一口气,猛然运起全身的内力,正欲击开棺盖——
忽然,棺材外传来护卫的喊叫:“有刺客!”
刺客?李渭崖心道,什么样的刺客对一个“死人”感兴趣?他愣了一下,立马想到“刺客”可能是谁。
李渭崖双掌如同雷霆般击向棺材盖。只听“砰”的一声巨响,棺材盖应声而裂,夜空的凉风瞬间涌入,将他从窒息的边缘拉了回来。
李渭崖从棺材中跃出,看到一男一女的身影,正与护卫们缠斗。
虽然这对男女着夜行衣,又蒙着脸,但看身形和身手,便知是谁。
“主人!”玉奴一声轻唤,声音中满是欣喜与激动。李渭崖知道,此刻不是寒暄的时候,他迅速加入战团。
阿虎丢给李渭崖一把剑,李渭崖握着长剑,划破夜幕,直逼敌阵。
护卫们见“死人”复生,心中惊骇不已,阵脚顿时大乱。李渭崖趁机施展轻功,身形如鬼魅般穿梭于敌人之间,剑光所至,鲜血飞溅。他的每一剑都迅捷无比,精准地刺入敌人的要害,仿佛是一场无情的收割。
阿虎在一旁挥舞着双斧,虎虎生风,每一击都带着雷霆万钧之势,将扑上来的护卫纷纷击退。他与自家主人配合默契,左冲右突,杀出一条血路。
玉奴轻功了得,身法灵动如燕,手中匕首寒光闪烁,专攻敌人的破绽。她如同一只灵巧的猫,悄无声息地穿梭于战场,所过之处,敌人纷纷倒下。
护卫们虽然人多势众,但在这三人面前,竟无一合之敌。
渐渐地,护卫们的数量在锐减,战场上只剩下寥寥几名还能站立的人。他们面露恐惧,手中的兵器也因疲惫而变得沉重。李渭崖趁势而上,剑光一闪,最后几名护卫也应声而倒。
战斗终于结束,四周恢复了寂静,只剩下夜风轻轻吹拂着草木的声音。
“主人,许寺卿已经将所有事情都告诉我们了。他让我们牵来了马,就在前面树林里。他说,天一亮,这些护卫的尸体被发现,我们就要遭殃。所以,他让我们趁夜色,至少跑到华阴。”玉奴说。
“那还等什么,快走。”李渭崖说罢,往树林深处走去。
于是,三个人在树林里找到马后,迅速上马,疾驰在夜风之中。
天蒙蒙亮,三个人行至华山脚下,经过一夜的奔波,马匹和人都显得有些疲惫,他们决定在路边的茶棚稍作休息。
茶棚虽简陋,却透着一股清新的茶香,令人精神为之一振。李渭崖翻身下马,拍拍马的脖子,示意玉奴和阿虎去给马喂些干草。三人各自找了个位置坐下,李渭崖点了几碗热茶和三个刚出炉的胡饼,准备补充体力。
正当他们享受难得的平静时,李渭崖的目光落在了不远处的一位白衣郎君身上。那人气质出尘,正专注地看着远方的山峦,仿佛与周围的一切都隔绝开来。李渭崖心中一动,仔细辨认,竟发现那人正是许锦之。
“喂!”李渭崖不由得惊喜地唤道。
许锦之闻声转过身来,微微一笑,目光温和而坚定。
“你怎么在这儿?”李渭崖坐过去,压低声音问。
“圣人命我在家思过,这些日子,都不必上朝,也不必上衙了,正好来送送你。”许锦之的声音,比他的还低。
李渭崖心中一暖,本以为,他和许锦之,不会再相见了。
玉奴和阿虎回来时,看到许锦之,也十分惊喜,正好叫出声,许锦之忙向他们做出一个噤声的动作。
于是,四人围坐在一张案上,吃胡饼,喝粗茶,看日出。
大家都没说话,似乎都在感受,这种人生中从未有过的静谧时光。
第九十二章 结局
从长安到阳关,此去两千里,马不停蹄地赶,也需十天。
一路上,沿途风景越来越凄凉。
苍茫无垠的大漠之中,黄沙漫漫,天际辽远,唯有孤烟直上,划破了这片天地的寂静。
许锦之勒住马,遥望远方,不禁感叹:“终于知道,王维那句‘大漠孤烟直’是何等壮丽景象了。”
李渭崖在他身边,看他看过的景象,附和道:“长安永远那样繁华热闹,在长安久了,偶尔会忘记,这样的大漠,才是属于我的地方。没有那么多的规矩,也没有那么多的秘密。”
说到这里,他像是想到什么,面向许锦之:“一直忘了问你,你的案子,查明白了?好像没有听到什么动静。”
“嗯,查明白了。就像你说的,长安有很多秘密,既然是秘密,永远都不会闹出动静让人知晓的。”许锦之淡笑道。
这些日子以来,宫中接连发生了好几件大事:崔贵妃冲撞圣人,被降为采女,打入冷宫,终身不得出。张昭仪连日梦魇,夜间出门时溺毙于水池中。方美人身子孱弱,将养多日不见好,终于撒手人寰。
至于真相是什么样,大约只有圣人和秘密处置这些宫妃的人,才知晓了。
“前方就是古董摊了。”李渭崖指着前方道,“我们那里停一下,我想去祭奠一下我母亲。”
“好。”许锦之应道。
夕阳西下,一层金色的余晖,笼罩在亘古荒凉的沙漠之上。一些陶器的碎片,在夕阳下微微泛着光泽,仿佛在诉说着尘封已久的往事。
当年,公主的送嫁队伍消失后,漫天黄沙下,留下一地的奇珍异宝,很快引来周边居民的注意。
一传十,十传百,大家纷纷过来挖宝。
渐渐的,那些奇珍异宝都被居民们挖走,留下这些陶器的残片。
圣人捕捉到他眼中复杂的情绪后,笑容从嘴角消失,“别这么看着朕,朕有苦衷的。仲明,朕真的有苦衷的。”
许锦之沉默地看向他。
圣人的目光却转移到帷帐上,叹了口气道:“大唐交到朕手上时,已是千疮百孔。朕为了江山社稷,殚心竭虑,结果到最后,连最爱的女人都守不住。”
人人皆知,圣人心中挚爱,是沈氏。据说沈氏美貌,又温柔知礼,与圣人琴瑟和鸣。只可惜,安史之乱时,沈氏失踪,圣人一蹶不振了好长时间。
“朕私下派人查过,明珠失踪,是崔氏干的。这女人,任性跋扈就算了,还善妒,性格歹毒,又水性杨花,在朕的眼皮子底下,与太史监的小吏勾勾搭搭。有一次,他二人私会,被朕撞破。朕对崔氏说,可放她自由。待那小吏和崔氏出了长安后,朕就命人了结了他们。没想到,那小吏居然跑了。”圣人自顾自说道,眼底满是狠戾。
蓦地,许锦之想起被困山中时,那个扮作草儿的男子,又想起那具年代久远的无名女尸,一下子什么都明白了。
“崔氏和太史监小吏的奸情,还是她的好阿妹告诉朕的。朕承诺她,除去崔氏,朕扶她上位。可是她那么不知足,朕许她贵妃之位,她还不满足,要做皇后。她的身份、背后的家族、德行,哪一点配做朕的皇后?朕不许,她便拿朕的后宫当泄愤。好哇,那就让她泄吧,她泄愤的,正是朕想除掉的。”
“许卿,朕给了她们能给的一切,你说这些女人为何就是不知足。她们要权力,要荣华富贵,还要感情。她们要得太多了,也不看看自身的福德够不够。”
“许卿啊,朕就是不甘心,朕咳咳——”话没说完,圣人剧烈咳嗽起来。
许锦之忙上前,劝道:“陛下,您保重身子,不必多说什么,臣都明白。臣为你请太医吧。”
圣人却拉住他,咳了好半天,直到锦衾染上血丝。
圣人却恍然无觉,只是拉着许锦之,语气急促,有些固执地问:“你觉得,是朕更好,还是太子更好?”
许锦之呼吸微滞,停顿片刻后,很快作答:“太子再好,也是陛下的儿子。儿子越不过父亲去。”
圣人紧盯着他,“既如此,朕要李司狱从军,你为何要搬来太子说情?你那么聪明,一早猜透朕为什么这么做,觉得此举不妥,却不来找朕。你说太子再好,越不过朕去。但是你觉得朕快死了,所以迫不及待跟太子拉近乎是不是?”
圣人这样的质问,不可谓不严重。
历史上诸多皇帝,年轻时励精图治,到老却易怒多疑,将自己年轻时做的成绩毁得一干二净,不过就是觉察到生命逐渐衰弱,想要抓住能抓住的一切。他们比身强体壮时,更害怕大权旁落,更厌恶他人的不忠。
太子是圣人的长子,乃圣人一手栽培。临了,圣人却连他都要猜忌。
许锦之撩袍,恭恭敬敬跪在地上道:“臣不知圣人为何这么做,臣只知道,李司狱不缺钱,又胸无大志,圣人给他立功的机会,他本应珍惜。但他怕死怕得要命,来找臣商量推脱的办法。臣对他说,圣人是九五之尊,说过的话,不可轻易收回。就算事后,圣人觉得,他这个人,留在别处,或许比留在军中作用更大。活着,比死了更能效忠于大唐,但圣人需要一个台阶下。我们做臣子的,没资格劝陛下改变主意。但做儿子的,却能劝父亲。故而,臣便替他走了一趟,没成想惹来圣人这样的误会。看来,是臣莽撞,思虑不周,还请圣人责罚。”
圣人深深看了他几眼,仿佛在揣摩他的弦外之音,可见他表现得如此坦诚,又狐疑自己想多了。
“朕是要罚你自作主张,但你才帮朕破了案,功过相抵,朕就不罚你了。”圣人喘了几口气,才道:“这段时日,你辛苦了,回去歇息一段日子,大理寺的事,交给陆少卿吧。”
许锦之一愣,到底圣人还是对自己起了疑心,这是在培养人手,分自己的权利。不过,正中许锦之的心意。
另一面,皇宫密室内。
李渭崖缓缓睁开双眼,朦胧中只觉四周寒气逼人,待看清楚周围的景象,他不禁心头一震。原来自己身处一间密室,四壁皆以厚厚的冰块垒成,寒气如刀,直刺肌肤。他微微起身,只见冰壁上隐隐有光透入,似是外界的微光,映得这密室如同水晶宫般晶莹剔透。
“你这野种,不知什么叫君命不可违。朕给你体面,你不要,还挑拨朕的臣子,为你搬来太子,真是可恶。这酒确实是好酒,只不过,朕为你添了一味毒药。睡吧,野种。知道真相了,你也死得不算亏了。”
圣人的话在李渭崖脑中回响,那句“野种”在心中泛起的涟漪仍在。
他想到许锦之的推断,再联系圣人的话,大概拟清了自己的处境——圣人因为自己不“听话”,赐自己毒酒。可是自己又没死,李渭崖可不觉得圣人在做什么戏,毕竟,他那句带着嫌恶的“野种”,是发自内心。更何况,这间密室堆着这么多冰块,不像是锁人,倒像是储存尸体的。至于自己到底为什么没死,这其中,大约出了什么差错。
他心中暗自思忖,圣人把自己的“尸体”储存在这儿,唯一的解释,大约就是许锦之说的那样,圣人想利用自己的身份,逼迫于阗与大唐站在一起,对抗回纥。自己不同意,但自己的“尸体”能任意摆布。
不,他觉得不允许那个表里不一的皇帝,心愿达成。
李渭崖环顾四周,除了一扇紧闭的冰门,别无他物。冰门上似有些许纹路,或许是开启机关的所在。他心念一动,便欲上前探查一番。
他的指尖触及冰冷的墙壁,细细勾勒着那些纹路的轮廓。渐渐地,他似乎摸出了一些头绪,心中不由得燃起一丝希望。然而,就在此时,他隐约听到门外传来低沉的交谈声。
“诶,我怎么觉得里头有动静?”一个略带紧张的声音问道。
“你听错了吧?这里头就一个死人,难道他诈尸了不成?别疑神疑鬼了。”另一个声音有些不耐烦。
李渭崖心中一凛,知道此时绝不能惊动外面的守卫。他迅速躺回原处,调整呼吸,装作仍在沉睡。他闭上双眼,脑海中却飞速运转,思索着脱身之策。
第九十一章 贵女(十三)
许锦之从皇宫回去后,找到玉奴和阿虎,将李渭崖的情形说与他们听。
“现在他被困在宫内,至少性命无忧,若我没猜错,等振武军和回纥人打起来,他的‘尸身’就会被运回于阗。”许锦之压低声音道。
“那要多久?主人被困在密室里,先不说会不会冻伤,一直不吃不喝的,也不成呐。”玉奴一听便急了,几乎要跪下恳求许锦之道:“许寺卿,您带我入宫,就说我是您的随从。我轻功好,晚上我想办法给主人送些吃的喝的去。”
许锦之摇摇头,语气严肃道:“皇宫守卫森严,密室外估计更是高手云集,你若是送不进去,还被活捉,我保不了你。”
“那要怎么办?总之,我和玉奴的命都是主人的,许寺卿,你一定有办法,我们都听你的。”阿虎说道。
“好阿虎,你的心意我明白。”许锦之忽然露出担忧的神色,“陛下这么急,是因为回纥人近日在我大唐境内,过于放肆。据我推测,这一仗,没几天就要开打了。人三两日不吃不喝,死不了。怕就怕,回纥被打败后,陛下命人将李司狱的‘尸身’装进棺材里,送出关外。棺材里没有空气,李司狱撑不了太久。”
玉奴和阿虎对视一眼,玉奴说道:“主人闭气功夫了得,撑到长安城外一定没问题。届时,我同阿虎埋伏在城门外,等主人击开棺盖,我俩就助主人一臂之力,将送葬队伍一举歼灭。”
许锦之眉头舒展开,“说不定,这是个好办法。”
三日后,一个阴沉的午后。
李渭崖身着素衣,静静地躺在棺材中,他的脸色苍白,仿佛已经与世长辞。
随着棺材的盖子被缓缓合上,周围的光线渐渐消失,四周陷入一片死寂。李渭崖屏住呼吸,感受着空气的流动变得愈发稀薄。他闭气调息,耳朵却一直留意棺材外的动静,打算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坚持到夜幕降临。
棺材在颠簸中被抬起,吹吹打打,被送出宫门。
由于圣人向天下宣告了李渭崖的真实身份,又给了他死后的无尽殊荣,故而,棺材不是沿着直路,而是绕了长安城整整一圈,早上出发,临近黄昏,棺材才抬到长安城门口。
棺材内的空气愈加稀薄,李渭崖感到胸口如同压了块巨石,呼吸愈发困难。他闭上双眼,集中全部的内力于丹田,慢慢地调节着自己的呼吸频率。汗水从他的额头滑落,浸湿了他的衣襟,但他依旧纹丝不动,仿佛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
终于,夜幕如期而至,棺材也终于抬出城门,大约已走了好几里地。
四周一片寂静,只偶尔传来几声夜枭的啼鸣。李渭崖感到棺材外的温度略有下降,知道时机已到。
他深吸一口气,猛然运起全身的内力,正欲击开棺盖——
忽然,棺材外传来护卫的喊叫:“有刺客!”
刺客?李渭崖心道,什么样的刺客对一个“死人”感兴趣?他愣了一下,立马想到“刺客”可能是谁。
李渭崖双掌如同雷霆般击向棺材盖。只听“砰”的一声巨响,棺材盖应声而裂,夜空的凉风瞬间涌入,将他从窒息的边缘拉了回来。
李渭崖从棺材中跃出,看到一男一女的身影,正与护卫们缠斗。
虽然这对男女着夜行衣,又蒙着脸,但看身形和身手,便知是谁。
“主人!”玉奴一声轻唤,声音中满是欣喜与激动。李渭崖知道,此刻不是寒暄的时候,他迅速加入战团。
阿虎丢给李渭崖一把剑,李渭崖握着长剑,划破夜幕,直逼敌阵。
护卫们见“死人”复生,心中惊骇不已,阵脚顿时大乱。李渭崖趁机施展轻功,身形如鬼魅般穿梭于敌人之间,剑光所至,鲜血飞溅。他的每一剑都迅捷无比,精准地刺入敌人的要害,仿佛是一场无情的收割。
阿虎在一旁挥舞着双斧,虎虎生风,每一击都带着雷霆万钧之势,将扑上来的护卫纷纷击退。他与自家主人配合默契,左冲右突,杀出一条血路。
玉奴轻功了得,身法灵动如燕,手中匕首寒光闪烁,专攻敌人的破绽。她如同一只灵巧的猫,悄无声息地穿梭于战场,所过之处,敌人纷纷倒下。
护卫们虽然人多势众,但在这三人面前,竟无一合之敌。
渐渐地,护卫们的数量在锐减,战场上只剩下寥寥几名还能站立的人。他们面露恐惧,手中的兵器也因疲惫而变得沉重。李渭崖趁势而上,剑光一闪,最后几名护卫也应声而倒。
战斗终于结束,四周恢复了寂静,只剩下夜风轻轻吹拂着草木的声音。
“主人,许寺卿已经将所有事情都告诉我们了。他让我们牵来了马,就在前面树林里。他说,天一亮,这些护卫的尸体被发现,我们就要遭殃。所以,他让我们趁夜色,至少跑到华阴。”玉奴说。
“那还等什么,快走。”李渭崖说罢,往树林深处走去。
于是,三个人在树林里找到马后,迅速上马,疾驰在夜风之中。
天蒙蒙亮,三个人行至华山脚下,经过一夜的奔波,马匹和人都显得有些疲惫,他们决定在路边的茶棚稍作休息。
茶棚虽简陋,却透着一股清新的茶香,令人精神为之一振。李渭崖翻身下马,拍拍马的脖子,示意玉奴和阿虎去给马喂些干草。三人各自找了个位置坐下,李渭崖点了几碗热茶和三个刚出炉的胡饼,准备补充体力。
正当他们享受难得的平静时,李渭崖的目光落在了不远处的一位白衣郎君身上。那人气质出尘,正专注地看着远方的山峦,仿佛与周围的一切都隔绝开来。李渭崖心中一动,仔细辨认,竟发现那人正是许锦之。
“喂!”李渭崖不由得惊喜地唤道。
许锦之闻声转过身来,微微一笑,目光温和而坚定。
“你怎么在这儿?”李渭崖坐过去,压低声音问。
“圣人命我在家思过,这些日子,都不必上朝,也不必上衙了,正好来送送你。”许锦之的声音,比他的还低。
李渭崖心中一暖,本以为,他和许锦之,不会再相见了。
玉奴和阿虎回来时,看到许锦之,也十分惊喜,正好叫出声,许锦之忙向他们做出一个噤声的动作。
于是,四人围坐在一张案上,吃胡饼,喝粗茶,看日出。
大家都没说话,似乎都在感受,这种人生中从未有过的静谧时光。
第九十二章 结局
从长安到阳关,此去两千里,马不停蹄地赶,也需十天。
一路上,沿途风景越来越凄凉。
苍茫无垠的大漠之中,黄沙漫漫,天际辽远,唯有孤烟直上,划破了这片天地的寂静。
许锦之勒住马,遥望远方,不禁感叹:“终于知道,王维那句‘大漠孤烟直’是何等壮丽景象了。”
李渭崖在他身边,看他看过的景象,附和道:“长安永远那样繁华热闹,在长安久了,偶尔会忘记,这样的大漠,才是属于我的地方。没有那么多的规矩,也没有那么多的秘密。”
说到这里,他像是想到什么,面向许锦之:“一直忘了问你,你的案子,查明白了?好像没有听到什么动静。”
“嗯,查明白了。就像你说的,长安有很多秘密,既然是秘密,永远都不会闹出动静让人知晓的。”许锦之淡笑道。
这些日子以来,宫中接连发生了好几件大事:崔贵妃冲撞圣人,被降为采女,打入冷宫,终身不得出。张昭仪连日梦魇,夜间出门时溺毙于水池中。方美人身子孱弱,将养多日不见好,终于撒手人寰。
至于真相是什么样,大约只有圣人和秘密处置这些宫妃的人,才知晓了。
“前方就是古董摊了。”李渭崖指着前方道,“我们那里停一下,我想去祭奠一下我母亲。”
“好。”许锦之应道。
夕阳西下,一层金色的余晖,笼罩在亘古荒凉的沙漠之上。一些陶器的碎片,在夕阳下微微泛着光泽,仿佛在诉说着尘封已久的往事。
当年,公主的送嫁队伍消失后,漫天黄沙下,留下一地的奇珍异宝,很快引来周边居民的注意。
一传十,十传百,大家纷纷过来挖宝。
渐渐的,那些奇珍异宝都被居民们挖走,留下这些陶器的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