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佩 第114节
  陈氏抱着儿子说:“也是,不说她了。你大哥说,五弟可能要北上了。”
  杜从宜皱眉:“什么时候?”
  陈氏摸着儿子的头发,突然意识到自己多嘴了。
  讪笑:“我也不清楚,你大哥就是随口一说,你也知道外面的事情,我是一窍不通。”
  杜从宜见她紧张了,笑起来。
  “应该没有危险,二哥就在北面,若甫就是去了北方,他们兄弟之间互相也有依靠,我不担心。”
  陈氏叹气:“我从前多爱热闹的一个人,怎么突然就不爱热闹了。你说奇怪不奇怪?”
  吴氏的离开对她们来说,太沉重了。
  “可能是换季了,人还不习惯吧。”
  陈氏的脾气说过去就过去了,心情低沉片刻,又兴奋提起说:“过几日,襄阳侯夫人的赏菊宴,祖母的意思是让咱们跟着母亲去。”
  杜从宜在陈氏的提醒中,已经知道,这位夫人十分青睐赵诚。她从扬州回来后,听了一些消息,老夫人和她说的。
  只是她不在家几个月,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最终这些人又都散去了。
  “那就去吧。不是说高皇后也会来吗?”
  陈氏低声说:“是啊,襄阳侯夫人是高皇后的亲妹妹,姐妹两感情极好,襄阳侯至今都分管着公布的差事,那可是肥差。而且听说高皇后许诺,襄阳侯夫人的小女儿,将来必是下一任皇后。”
  杜从宜听着意思,难道是官家看上了赵诚?所以这几个人女人才通过赵诚,非要见她?
  再细细想来,也不是没有道。
  赵诚是端王府的庶出子弟,宗室子弟,无父无母,而且身上的爵位也没了,光杆一个了。
  她越想越明白。
  怪不得几位夫人,对赵诚殷勤。
  “大嫂怎么什么都知道?”
  陈氏笑起来:“我娘家姐妹多,这些时日她们时不时来看我,人多了聊的自然多了。你娘家的姐妹们性格像你,都矜持,自然话少。”
  杜从宜听的好笑,她是不爱会,哪里话少了。
  陈氏零零总总什么都聊,等傍晚才回去了。
  她前脚走,赵诚后脚回来,即将入秋,暑热终于过去了,他是个爱干净的性格,每日穿戴盔甲,一整个夏天对他来说其实很辛苦。
  每天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洗澡。
  入秋后,就好很多,见杜从宜坐在院子里发呆,他洗漱完出来见她依旧一动不动,他还好奇:“今日闲了?”
  杜从宜拉着人进书房说,他还调笑:“这么着急?不太好吧?”
  气的杜从宜回头踢了他一脚,他还嬉皮笑脸的。
  “你什么时候去北方?”
  赵诚眨巴眨巴眼睛:“你怎么知道的?”
  “我有没有和你说过,你再瞒我,我……”,她说到一半就说不出来了,威胁人都拿不出什么结结实实的把柄。
  赵诚顺势抱着人:“那也是开战的时候了,到时候整个中军出动,不是我一个人。”
  听他说鬼话,官家掌中军,连郭奉都不出汴京城,怎么可能他领兵出去。
  大时候要出去也是他一个人出去。
  杜从宜总能被他糊弄住。
  但赵诚也还是和她聊起赵策这个人。
  “我确信他是个有雄心的人,只是一日没有安定,我就得替子恒挡着这些风浪。储君过继的麻烦,还在头后,变数很多。”
  杜从宜问:“北方一直往北,能把辽金驱赶到关外吗?”
  赵诚玩笑:“历史的必然性,就是定都北京。”
  杜从宜听的不以为然::“他不一定有大明的气象。”
  赵诚:“但他不比朱家人逊色,此赵宋,非彼赵宋。他是有些雄心在的。”
  至今等着决战后,动税制。伺机蛰伏的人才是大患。
  杜从宜对这个王朝一点都不客观。
  “那不照样北方开始丢了,北方少数民族照样会南下,谁能挡得住?那些天天弹劾人的相公们吗?”
  赵诚:“放心,天下不会乱,民生多艰是常态。但凡能改善一些,百姓就会好过很多。”
  杜从宜:“我很不喜欢谈起这些,我能做的很少,我的专业窄到,都没办法给任何提供帮助,我只会做那点生意,但是和你的木材和商队生意比起来,只算是毛毛雨,你说我为什么会来这种地方?”
  赵诚了她耳边的头发,轻轻笑了下。
  他一米八几的大个子将她整个人笼在怀里:“可能是,让你来陪我吧。我一个人太寂寞了。”
  杜从宜白他一眼,挣扎着要走,他死命抓着不放。
  论力气,杜从宜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两个人之间还差着年龄,她就更不是他的对手了。
  八月过了已经在等秋收了,赵策看了北方的折子后,带着人去了后苑登高北望。
  只有宗瑞和赵诚跟在身侧,汴京城地势局促,赵策眺望着北方,问他;“你觉得黄河结冰开战合适,还是未结冰开战合适?”
  “都可。”
  赵策:“你觉得,北方哪里设坚城踞守,才定能北方?”
  赵诚不确定他是闲聊,还是想听真话,所以沉默不语。
  赵策很懂他的顾虑,直接说:“只管说,信口开河都可以,让朕听听你们的想法。”
  赵诚:“骑兵怕水,但结冰不结冰,只是挡一时,不能改变大局势。拿下晋阳以北在手,就不惧怕太行山以东平原。过了滹沱河,一路往北,争取踞守燕都、蓟城一带,将辽金驱入漠北,挡在关外雪山丛林里,踞关而守。”
  赵策扭头看着他,目光如炬问:“然后呢?”
  赵诚:“迁都。”
  赵策两眼一眯,什么都没说,转身望着北方,气氛突然就冷了。,
  宗瑞听的两眼一睁,人都麻了。
  官家前几日才刚写的迁都。
  赵若甫又一次和官家想到了一处。
  赵策:“我去过燕都,当年先帝驾崩,我就在北方前线,燕都是个好地方。”
  “确实有龙兴之气。”,赵诚毫不意外说。
  南北融合,是历史的必然。
  赵策点点头,却在此刻生硬改口问:“你们家老夫人如何了?”
  赵诚:“好些了。”
  赵策笑笑,摆摆手,让人退开。
  他一个人在山顶的亭子里坐了一下午,连宗瑞都被打发到山下不准靠近。
  宗瑞和赵诚唠叨:“你怎么敢有这种想法?迁都,那是多大的事,你知道吗?”
  赵诚:“能有多大?比祖宗社稷还大吗?”
  宗瑞直接语塞了。
  论喷人,宗瑞不是赵诚的对手。
  赵诚只是和赵策讨论,他不参与朝政,不参与文武之间的斗争,尽管这样,依旧一直有御史台的人弹劾他,他也不当回事。
  赵策后来不再频繁出卖他,反而愿意和他私下里闲聊。
  所以他也愿意和赵策讲一讲历史的必然。
  汴京城确实不适合做国都,单单黄河水患,都治不了,四面平原,无处可守。
  汴京城地处平原,而且太过逼仄,不是国都首选。
  赵诚还在想,赵策怕不是也起了迁都的念头。
  第114章 襄阳侯府
  赵策今日看着像是心情不佳,又或者是有些难以决断的事情。一直等汴京城上灯,赵策都在亭子里不肯下来。
  宗瑞急的在赵诚眼前团团转,赵诚被他晃的眼晕,问:“你若是实在急切,就上去问问。”
  宗瑞长呼了口气:“你跟我一起去。”,赵诚都听笑了,但也为了早点下班,跟在宗瑞身后,硬着头皮上楼。
  赵策见两人上来,问赵诚:“你看看汴京城繁花似锦,你就不留恋?北方苦寒,你觉得大家能习惯吗?”
  赵诚老实答:“各有所长,北方夏季凉爽,冬日寒冷,但因为新城,所以更适合新政,和新的人。人多了自然就习惯了。”
  不要小看了人的适应能力。
  赵策笑着点点头,什么都没说,只是伸手拍拍他肩膀。
  “若甫二十岁了,若是当年好好读书,朕定然点你做状元。”
  赵诚:“臣愚笨,不是读书的料,父亲也不强求。”
  赵策难得不和他抬杠。
  “你父亲学问极好,想必更了解你心思不在书本上。天赋终究不是书上学来的。”
  他这话其实说的是对的,但是让那帮相公们听见了定然会反驳他。
  读书确实看天赋,他自小也不是多勤奋的孩子,只是善于读书而已。
  除了读书之外的社会规则,却都是他一点一点吃亏,学会的。
  人不可能对什么都擅长。
  赵策究竟怎么想的,没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