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而广告收入,才是快言报最大的资金来源。”
  这个道理很好懂,原理也非常透彻,在现代的互联网之初,常常有人凭借优秀作品开启个人网站,但难道能说他们是靠着作品赚钱吗?大部分人的目的都是提升网站浏览量后可以引来广告商入驻,凭借弹窗广告赚钱。
  过了十几年,这个行为依旧在被执行,难以变现的个人自媒体走的也多半是提升自身流量——引来商务合作,或是干脆进行账号售卖。
  刘老板虽然不明白这个道理,但他知道怎样能挣到钱,一开始《仙途》只正常地占据了一张报纸的版面,但很快就有印刷厂只多印带有《仙途》内容的那张报纸,私下售卖,导致那段时间的快言报销量大减。
  刘老板和那家印刷厂是多年交情,在快言报周销量4千的时候,印刷厂还愿意给他6摩拉每字的印刷价,才让快言报得以苟延残喘。他们随便抓了个临时工抵罪,刘老板更是没办法翻脸。
  这种事情其实印刷厂私下里屡见不鲜,只不过一般出售的都是瑕疵品,并不影响销量,大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了。
  只是这次实在闹得大,你那时还没和刘老板完全形同陌路,亲自上场改动了报纸版块,把《仙途》的连载均匀地分布在了五张报纸的同一位置上,这次风波也就烟消云散。
  但这件事似乎也给了刘老板不小的启发,他日后接广告时,常常把广告内容直接塞到《仙途》的连载版面中,搞得读者来信都对此怨声载道。
  凭借广告挣钱。这句话就像一身惊雷,砸进了人群中,虽然有不少人从事过编辑工作,但他们除了本职外,对报社的运营状况并不关心,也不了解。
  只要本职工作没有出错,工资又按时发,他们就不会对资金来历有任何问题。
  不少人其实对此有所猜测,只是缺乏关键信息,于是始终如同雾里看花,现在这个原理讲出来,大家纷纷醍醐灌顶。
  “原来是这样吗?怪不得从前报社里那位一天到晚不干活,只是和商人们喝茶饮酒的闲人那么受老板重用。”
  “报社赚钱这么简单的吗?”
  “简单?你以为2千销量报纸上的广告和快言报上的广告,商人们出的都是同一个价位?”
  你听着这些窃窃私语,只是微笑,并不为所动,员工们意识到了这一点,渐渐安静下来了。
  你继续说:“现在事情变得很清晰了,快言报上的《仙途》之所以‘赚钱’是因为它是销量的跳板,它的价值体现在这里。但是一旦出版成书,人们购买它则是因为它本身,这个时候,作为书籍的《仙途》则没有了任何额外价值。”
  “这也是为什么书籍出版业一直不太吃香的缘故,没有附加价值的书籍每次出版都是凭借自身魅力的一次赌博,还都是□□。”
  “至此,我们也能明白,为什么出版业对出版书籍的要求往往慎重而保守了,直到现在,他们行业的常态依旧是——靠着少部分的常青畅销书来赚钱,养活大部分的一般书籍,乃至赔钱书籍。”
  李小月的表情一下子变得非常纠结而哀怨,你点了她:“别一直咬嘴唇了,有什么要说的。”
  “主编,我不明白。”她看起来很是不服气:“你说书籍是靠着自身魅力来赚钱,那不正好是《仙途》的特长吗?大家就是因为它好看才买它的啊!每期10万的销量在哪摆着呢。”
  你压下手示意她坐下:“恐怕冯书商的想法和小月编辑如出一辙,这个问题也很好解答,还是成本问题。”
  “一份快言报的售价是多少,而一本书籍的售价又是多少?”
  “50摩拉是哪怕小孩子也能掏出来的钱,大部分人买它时也不会犹豫,用50摩拉就能看2万字的《仙途》,看完的报纸还能糊窗户纳鞋底,这很划算。”
  “但一本书的售价是多少?一本里又能有多少字数呢?”
  李小月:“常见的是10—15万字一本,大概定价是500—1000摩拉。《仙途》应该会出厚一点,20万字一本或25万字一本都有可能,售价1500摩拉左右。”
  你看着她微笑:“其实你已经触摸到了问题的核心——仙途为什么要出厚一点?”
  李小月的脸色苍白起来,正值春日,她鼻尖沁出了汗珠,连嘴唇也哆嗦起来:“因为它字数很多。”
  你欣慰地拍拍手:“问题就出在这里,《仙途》到现在有8百万字,冯书商打算一次性出到最新内容,我们假设他选择了25万字一本,每本定价1500摩拉,那一套也该有24本,全套购入或许可以打八折,2万8摩拉的价格,大家还会不假思索地掏钱吗?”
  大多数人都沉默了,你依旧没有停止,而是在黑板上画出了两个规整的圆。
  “我们之前针对《仙途》的读者群体,和在《仙途》没出现之前的同类型报纸连载的受众进行了统计。”
  “《仙途》销量是10万,可是80%的受众都是日收入在5百—2千摩拉这个水平的。”
  “旁边这份销量1万,但65%的读者日收入是1千5—5千摩拉,23%读者日收入5千—5万摩拉,剩下的12%日收入都在5万摩拉以上。”
  黑板上两个圆形被线条划分了不同的区域,代表《仙途》的圆形绝大部分都被同一种色调占据,旁边的圆形则是参差不齐。
  你将断裂的粉笔随手一丢,拍拍手上的粉尘:“现在,告诉我,《仙途》的主要读者会去购买实体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