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满人就是满人,汉人就是汉人,陆薇认同她的身份,对汉人有感情,就看她是否能接受即将到来的风波。
但不管能不能,至少她心里一定不会好过,或许还会与皇上引发冲突。
令贵妃现在什么都不必再做了,静观看戏。
……
陆薇完全不知道这回事,她最近有新任务。
十一阿哥永瑆与十二阿哥永璂同岁,今年都已经十四岁了,皇室有早婚的惯例,陆薇遵照皇帝的指示为他俩挑媳妇。
陆薇看遍了旗人女子的花名册,再宣这些姑娘进宫相看,根据家世、相貌确定了一个具体的范围,最后的人选肯定是由皇帝来定。
不参考历史的话,目前为止十一阿哥永瑆是有机会称为储君的,所以他的嫡福晋人选得慎重考虑;再就是十二阿哥永璂,他的身份特殊,不知皇帝对他的婚事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想法。
当皇帝的人与普通老百姓不同,都是先君臣,再父子,皇帝的父子之情非常稀薄,考虑儿子的婚事肯定都是从政治角度出发。
他与十二阿哥的生母那拉氏视如仇敌,对这个儿子心里天然就有防备,不可能给他一点起势的机会,以免日后他为他的母亲翻案。
陆薇在知道皇帝已经抓了一批民间文人审讯时,这件事已经发生几日了。
后宫相对封闭,对消息的了解滞后,陆薇还是与福隆安在商议育婴堂的事情时,在她提议延请本地素有才望的文人为育婴堂的孩子们做夫子时,无意中从他提了一字半句。
她于是多问了几句,福隆安就把这件事的大致情况跟她说了。
“事情就是这样的,那些个落魄文人在科举上无所建树,便来诽谤皇室,批评时政,娘娘您千万别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
这件事不算是小事,为何陆薇完全没有听说过,若说是别的嫔妃也就罢了,但她是皇后,消息来源更广,完全一无所知,更像被人刻意封锁了消息。
那个人只可能是皇帝,陆薇皱眉不语。
福隆安度量她的神色,小心翼翼道:“可能是皇上不欲使您烦忧吧。”
陆薇笑了下,“这件事迟早也会传到我耳中,你放心,我不会把你牵扯进来的。”
福隆安赶紧谢恩,“娘娘仁慈。”
“不过,”陆薇接着道,“你刚才提到民间话本书籍之类的,是谁告诉皇上的?”
最近西南边境又有战事,缅甸犯边,皇帝忙得很,哪里顾得上这等小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那些个大臣们也不会在这个关头多事,所以到底是谁将这件事闹到皇帝面前。
福隆安摸了一把额头,低声说了三个字“令贵妃”。
怎么哪哪都有这位的身影,这位也确实深谙“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精髓啊。
陆薇已经气到无语了。
她不愿意在后宫搞事,更不想利用历史天眼去欺负别人,却没想到别人一次次来挑战她的底线。
令贵妃就这么笃定她就是未来太子的母亲吗,未免太早了吧。
乾隆是个把皇位看得堪
比生命的皇帝,不到他退休,他都不可能宣布真正的太子人选是谁,十五阿哥有可能,十一阿哥永瑆也有可能。
陆薇原本不欲参合这些事,但现在令贵妃想玩,她奉陪到底,十一阿哥差一股东风,陆薇就来推一推他。
第259章 嫔妃进宫争宠天经地义……
嫔妃进宫争宠天经地义,可以躺平,也可以追求进步,全靠各人选择,怎样都没问题。哪怕如当初的怡嫔,争宠的手段花样百出,有时候也挺恶心人的,陆薇都没觉得这个人真正可恶过。
令贵妃这回手眼通天,竟然想借由民间诽谤皇后的话本书籍挑动皇帝发起文字狱,这已经超过了陆薇容忍的底线。
老百姓茶余饭后吃吃皇室的辛秘大瓜,再正常不过了,就是那些文人们写点故事评论几句,在陆薇看来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白居易写《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杨家有女初长成……”简直摆明在讽刺唐玄宗昏庸腐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
当然人家白居易说得是事实,与现在发生的事情还是有差别的,但陆薇的意思就是老百姓与文人们的嘴巴是管不住的。
只要不是性质太恶劣,具有很大煽动性,其他的不管是真真假假,就当是给广大人民娱乐了。
陆薇后来让福隆安把那些个话本啥的拿来给她看了。
书里没敢提真实的朝代,具体的事件隐约看得出来一些本朝的影子。
在科举场上,有如周进、范进这种考了一辈子,直到白发苍苍的暮年才得以中举的人;也有不少人科举失利,转向文学创作的,例如蒲松龄、吴敬梓等人。
这写书的人挺有水平的,情节跌宕起伏,很是抓人眼球,陆薇都看入迷了,嗯,比一些正正经经的书看着更轻松。
陆薇就把它当作小说来看,情节什么的夸张一下也很正常。哪本宫斗文里还没有个残害嫔妃皇子的坏皇后?不过这个皇后的手段并不高明,只靠两招走天下——美貌与构谗。因为她漂亮,所以皇帝啥啥都听她的,她吹耳旁风,皇帝准听;至于皇帝嘛,穷兵黩武,酷爱出巡,奢靡无度,是个与坏皇后极其相配的坏皇帝。还别说,这写书人挺公平公正的,皇后与皇帝平等的坏,他至少没说皇帝的坏都是皇后引诱的……
但不管能不能,至少她心里一定不会好过,或许还会与皇上引发冲突。
令贵妃现在什么都不必再做了,静观看戏。
……
陆薇完全不知道这回事,她最近有新任务。
十一阿哥永瑆与十二阿哥永璂同岁,今年都已经十四岁了,皇室有早婚的惯例,陆薇遵照皇帝的指示为他俩挑媳妇。
陆薇看遍了旗人女子的花名册,再宣这些姑娘进宫相看,根据家世、相貌确定了一个具体的范围,最后的人选肯定是由皇帝来定。
不参考历史的话,目前为止十一阿哥永瑆是有机会称为储君的,所以他的嫡福晋人选得慎重考虑;再就是十二阿哥永璂,他的身份特殊,不知皇帝对他的婚事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想法。
当皇帝的人与普通老百姓不同,都是先君臣,再父子,皇帝的父子之情非常稀薄,考虑儿子的婚事肯定都是从政治角度出发。
他与十二阿哥的生母那拉氏视如仇敌,对这个儿子心里天然就有防备,不可能给他一点起势的机会,以免日后他为他的母亲翻案。
陆薇在知道皇帝已经抓了一批民间文人审讯时,这件事已经发生几日了。
后宫相对封闭,对消息的了解滞后,陆薇还是与福隆安在商议育婴堂的事情时,在她提议延请本地素有才望的文人为育婴堂的孩子们做夫子时,无意中从他提了一字半句。
她于是多问了几句,福隆安就把这件事的大致情况跟她说了。
“事情就是这样的,那些个落魄文人在科举上无所建树,便来诽谤皇室,批评时政,娘娘您千万别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
这件事不算是小事,为何陆薇完全没有听说过,若说是别的嫔妃也就罢了,但她是皇后,消息来源更广,完全一无所知,更像被人刻意封锁了消息。
那个人只可能是皇帝,陆薇皱眉不语。
福隆安度量她的神色,小心翼翼道:“可能是皇上不欲使您烦忧吧。”
陆薇笑了下,“这件事迟早也会传到我耳中,你放心,我不会把你牵扯进来的。”
福隆安赶紧谢恩,“娘娘仁慈。”
“不过,”陆薇接着道,“你刚才提到民间话本书籍之类的,是谁告诉皇上的?”
最近西南边境又有战事,缅甸犯边,皇帝忙得很,哪里顾得上这等小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那些个大臣们也不会在这个关头多事,所以到底是谁将这件事闹到皇帝面前。
福隆安摸了一把额头,低声说了三个字“令贵妃”。
怎么哪哪都有这位的身影,这位也确实深谙“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精髓啊。
陆薇已经气到无语了。
她不愿意在后宫搞事,更不想利用历史天眼去欺负别人,却没想到别人一次次来挑战她的底线。
令贵妃就这么笃定她就是未来太子的母亲吗,未免太早了吧。
乾隆是个把皇位看得堪
比生命的皇帝,不到他退休,他都不可能宣布真正的太子人选是谁,十五阿哥有可能,十一阿哥永瑆也有可能。
陆薇原本不欲参合这些事,但现在令贵妃想玩,她奉陪到底,十一阿哥差一股东风,陆薇就来推一推他。
第259章 嫔妃进宫争宠天经地义……
嫔妃进宫争宠天经地义,可以躺平,也可以追求进步,全靠各人选择,怎样都没问题。哪怕如当初的怡嫔,争宠的手段花样百出,有时候也挺恶心人的,陆薇都没觉得这个人真正可恶过。
令贵妃这回手眼通天,竟然想借由民间诽谤皇后的话本书籍挑动皇帝发起文字狱,这已经超过了陆薇容忍的底线。
老百姓茶余饭后吃吃皇室的辛秘大瓜,再正常不过了,就是那些文人们写点故事评论几句,在陆薇看来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白居易写《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杨家有女初长成……”简直摆明在讽刺唐玄宗昏庸腐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
当然人家白居易说得是事实,与现在发生的事情还是有差别的,但陆薇的意思就是老百姓与文人们的嘴巴是管不住的。
只要不是性质太恶劣,具有很大煽动性,其他的不管是真真假假,就当是给广大人民娱乐了。
陆薇后来让福隆安把那些个话本啥的拿来给她看了。
书里没敢提真实的朝代,具体的事件隐约看得出来一些本朝的影子。
在科举场上,有如周进、范进这种考了一辈子,直到白发苍苍的暮年才得以中举的人;也有不少人科举失利,转向文学创作的,例如蒲松龄、吴敬梓等人。
这写书的人挺有水平的,情节跌宕起伏,很是抓人眼球,陆薇都看入迷了,嗯,比一些正正经经的书看着更轻松。
陆薇就把它当作小说来看,情节什么的夸张一下也很正常。哪本宫斗文里还没有个残害嫔妃皇子的坏皇后?不过这个皇后的手段并不高明,只靠两招走天下——美貌与构谗。因为她漂亮,所以皇帝啥啥都听她的,她吹耳旁风,皇帝准听;至于皇帝嘛,穷兵黩武,酷爱出巡,奢靡无度,是个与坏皇后极其相配的坏皇帝。还别说,这写书人挺公平公正的,皇后与皇帝平等的坏,他至少没说皇帝的坏都是皇后引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