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所有罪状加在一起,张大壮就是个人人得而诛之的贼寇。
  长州是为陛下分忧,为朝廷铲除一方毒瘤,是正义之师。
  檄文传遍天下,得知江易周有异动的平州另外两股势力,都暂时放下心来。
  看这檄文内容,江易周并不是打算跟他们打。
  平州州牧读了檄文后,长吁短叹一番,痛恨当初长州城被攻破后,他没有将那位尉迟将军收归麾下,江盛当初还未站稳脚跟,他肯定能将人抢过来。
  那位尉迟将军没甚才能,可他有个好女儿啊,此女被誉为第一才女,如此惊才艳艳之辈,竟被江易周一介女流收为手下。
  当真可惜。
  平州州牧完全不想想,他当初甚至都不曾听过有这么一位才女,他礼贤下士,从来请的都是男子。
  如果不是江易周,天下人,有几个能听闻尉迟鸣玉的才名?
  他们或许会读一读尉迟鸣玉的诗,感叹女子也能有此天赋,随后便会抛之脑后。
  一如之前尉迟家名义上效忠的主公江盛。
  他们根本不会正视尉迟鸣玉的才华,只有在江易周麾下,尉迟鸣玉才能绽放光华。
  张大壮得到长州出兵的消息时,他才看见那传遍天下的檄文。
  他看不懂,只能喊他手底下读过几年书的人看看。
  可惜他一路拉上来的人,有真才实学的少,大多更擅长杀人和奉承人,唯一一个脑子比较好使,学问也好的曲流,在找到妻女后,根本不想为他效力。
  刚察觉到有点儿不对劲的苗头,带着妻女,卷铺盖就跑了。
  怕张大壮怀疑,还说起他那不知道在哪儿的老丈人,说是去找老丈人了。
  因为曲流之前寻找妻女时认真极了,还真没人怀疑他要找老丈人的事情,爱屋及乌,喜爱妻子,所以喜爱孩子,尊敬老丈人,实在太正常了。
  张大壮赶忙请人去叫曲流,之前曲流在城中,总是劝他好好治理平津城,听得张大壮心烦,任由曲流在外寻找亲人。
  身边留下的全是心思歹毒的溜须拍马之徒,现在真遇到事情了,他想起曲流来了。
  可惜曲流早就跑了,他注定是找不到曲流。
  张大壮没读过兵书,不知该如何打仗,但他能走到今日这一步,并不是全靠一身蛮力,他在打仗上,有一些天赋。
  比如他知道,绝对要守好平州和长州之间的几个山谷,那里是重中之重,只要阻挡长州军度过山谷,肯定能保住平津城。
  动兵不是三五个人的事情,通常有三五万人,江易周此次对外说是举兵五万,实际上除了上战场的士兵外,还有后勤运输兵,真正动员的人数,至少在十万以上。
  十万人,若是都去走那山谷,太危险了。
  山谷狭窄,队伍肯定就要拉长,拉长之后,很容易出现掉队情况,十万人的管理可不是十个人,人太多,就很乱。
  一旦出现掉队,就很难保持纪律严明,有条不紊的行进,势必会耽误时间,除非不管掉队的士兵。
  可到处流窜的士兵,很可能出现迷路等危险,会出现非必要的伤亡情况。
  因此走狭窄山谷,绝对是一个下下策。
  那要怎么确保大军顺利全员到达平津城呢?
  既要规避掉内部出现伤亡,还要小心平津城可能出现的埋伏,这很考验将领的能力。
  苏破玉此次为主将,她在原州也曾领兵多次,很有经验了。
  并且她还亲自去了一趟平津城,对平州算得上熟悉。
  苏破玉行兵,颇有些镇西军的风格,如果说,谢叶瑶继承了镇西军的稳重,如山一般沉稳,绝不会被任何人撼动。
  那么苏破玉就继承了镇西军的勇猛,迅捷。
  对付蛮人,是对付草原上的民族。
  冬日要在漫天大雪里行军,夏日则有可能步入一望无际的草原,甚至有可能绕道进入沙漠,不管是哪个地方,都需要快。
  必须要快,快如闪电,方能一击必杀。
  苏破玉对此,自有应对之策,首先兵贵神速,她必须用最快的速度通过这个山谷,这是她的主要目的。
  那么所有的办法,都必须围绕这个目的展开。
  在张大壮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大部队就要尽快穿过山谷,这样可以尽可能排除敌人设伏的可能。
  如何在军队拉开较长行进队伍时,确保没有士兵掉队呢?
  军中士兵向来分精兵和普通士兵,比起普通的兵,精兵不管是在服从性还是在个人能力上,都要强上许多。
  苏破玉一个人盯不住那么多人,所以她选择让精兵分散在整个队伍之中。
  就好像是牧羊人,一个个牧羊人,看守着行进时看不清方向的羊,并且让每一只“羊”都认准自己的“领头羊”,这样就能保证掉队人数大大削减。
  如果这是一支由普通百姓组成的队伍,苏破玉这个法子起效的可能性不太大,普通百姓没有那么强的服从性,你让他们看领头羊他们就看?不可能的,在行进路上,他们很可能回去摘一把野菜,去路边方便一下,又或者是沉浸在与他人说话的愉悦中,一不小心就找不到领头羊了。
  好在这是军队,普通士兵就算没有精兵那么听话,他们也经受过训练,比普通百姓的服从性要高,行兵时,不会发生一大堆意外。
  即便苏破玉如此安排,详细指挥,所有人穿过山谷抵达平州,也用了足足三天两夜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