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两串鱼刮完,雨下大了,陶椿赶忙进屋,外面的一摊东西让陶青松去收拾。
  陶青松端盆倒鱼腥水的时候听见脚步声,他高喊一声:“谁回来了?”
  “青松快来拿鱼,我提不动了。”冬仙喊。
  冬仙又提了半桶鱼回来,跟前两串鱼不同,这半桶鱼个个快有胳膊长,两条大草鱼,一条黑鱼,最大的一条是鲶鱼,陶青松拿秤称了下,快有十斤了。
  “爹和二叔在山弯里拿锹砍鱼,妹夫跟我两个兄弟扯着网往下游走,打算从王爷墓往上走一趟。”冬仙说,“上游的雨估计下的大,河里的水流得又快又急。”
  “你跟二妹在家里做饭,我过去看看。”陶青松不放心。
  “行,你再提两个桶去。”冬仙说。
  陶青松这一走,一直到半夜才回来,其他人也跟着回来了,每个人手上都提着鱼。
  春仙跟秋仙把网里的鱼倒地上,陶桃站在一旁兴奋地说:“这有上百斤了吧?”
  “肯定有。”秋仙点头,“婶子,我回去喊我娘过来,这些鱼今晚就要收拾出来,搁到明天就臭了。”
  “行。”陶母应声,“今夜赶工把鱼收拾出来,我们三家分一分。”
  “不急这一会儿,先吃饭吧,都不饿啊?”陶椿出声,“锅里的汤都要炖干了,手上的活儿先停一停,洗手吃饭。”
  “先吃饭,今晚都在我家吃。”陶父开口,“家里做的饭有多的。”
  “尝尝我家二丫头的手艺,她在山外跟她姨母学了好几年。”陶母兴冲冲道。
  邬常安朝灶房瞥一眼,海口都夸出去了,他倒要看看女鬼做的饭能有多好吃。
  雨停了,月亮又出来,屋外月色好,陶青松搬了饭桌出来,打算夜饭就在屋外吃。
  一大盆浓白的猪腿肉汤端上桌,邬常安嗅了一口,味道还不错,但也没有迷魂汤的味道。
  “这锅鱼汤炖的好,只有香味没啥腥味。”陶母说。
  “鱼腹上的黑膜最腥,我都刮了。鱼炖汤之前还用猪油煎过,煎过的鱼味道香。”陶椿解释,“还有一锅酸笋鱼片汤,只差煮鱼片了,一盏茶的功夫就好。”
  “娘我跟你说,二妹的刀工可厉害了。”冬仙是实打实的佩服。
  鱼片倒进鱼汤里煮,锅里大火烧着,不过十息的功夫,锅里的鱼汤沸腾起来,薄如蝉翼的鱼片卷翘起来。
  “可以舀起来了。”陶椿说。
  冬仙立马拿竹篦子,捞出鱼片倒酸笋汤里。
  陶母这才看清鱼片,她点头说:“刀工是不差,看来在山外没有偷懒。”
  陶椿笑一下,说:“嫂子,洗锅烧油。”
  冬仙依言照做,陶椿跟她说过酸笋鱼片汤的做法。
  陶桃换了衣裳也钻进来了,她往锅里看,“还炒菜吗?”
  “不炒了。”陶椿往食柜里指,说:“猪腿骨在里面放着,肉剔了,只剩骨头了,我跟嫂子用锯子把骨头锯断了,你拿出来吃骨髓油。”
  陶桃嘻嘻一笑,她忙去开食柜,“我最喜欢吃这个了。”
  猪油烧沸了,冬仙擦干木勺小心翼翼舀半勺,左手抓一把带有花椒叶的青花椒丢勺子里,刺啦一阵响,扑鼻的椒香弥漫开。
  两勺青椒油,一勺辣椒油相继淋在鱼片上,酸笋鱼片汤顿时披上一层油亮的颜色。
  “走,出去吃饭。”陶母端上盆子率先往外走。
  冬仙手脚利落地又盛一大盆米饭,她也跟着出去,“二妹,你走路慢着点啊,我喊妹夫来扶你。”
  “不用他,我能走。”陶椿迅速拒绝。
  “二姐,张嘴。”陶桃舀一勺猪骨油喂过去,“你尝尝,比猪脑花还嫩。”
  陶椿顺势吃一口,她拉着陶桃往外走,出门就看见邬常安走来,她摆手示意不用他扶。
  邬常安也是被迫的,在座的都是她的娘家人,他再抗拒也要把面子活儿做好,不然会让老两口脸上无光。
  “忙活一晚上,估计是身子活动开了,腿脚消肿了不少。”陶椿笑着说,“我不用人扶,多走走多动动,说不准明天一早就能走能跑了。”
  邬常安闻言止住步子。
  “二妹,今晚让你受累了。”春仙客套道。
  “什么受累不受累的,别说客套话,我们也没闲着。”陶父开口,“人来齐了,不等了,这就吃饭。”
  陶椿姐妹俩挨着冬仙坐下,冬仙给两个姑子盛好饭,她先挟一筷子鱼片吃,鱼片薄薄的,鱼肉却不松散,还不用剔刺,这道菜吃着着实方便。
  “这是啥鱼?鱼肉怪嫩。”陶仁问。
  “草鱼和黑鱼,我嫂子提回来的四条鱼,除了鲶鱼,另外三条都切成鱼片了。”陶椿接话,“小叔,吃着还行吧?”
  “行,这也是在侯府学的?贵人吃得就是精细。”陶仁拿勺子舀一勺子鱼片。
  “你小叔不会吃鱼,又喜欢吃鱼,十次吃鱼九次卡刺,你这道菜可做到他心坎上了。”陶母说。
  “以后我再回娘家,只要小叔别看见我像是没看见一样,我腾出空还给你做这道菜。”陶椿趁机说。
  “咋回事?”陶父问。
  陶椿朝她小叔看一眼,说:“没啥事。”
  陶仁笑一下,他跟邬常安说:“姑爷,我这侄女是个厉害的,不是个肯吃亏的主儿,你能让就让让。”
  邬常安咽下嘴里的肉,这会儿只能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