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五分钱一个比脸都大的红薯,姜向北撇开,还很有孝心地给老妈留了半。
  不知是不是洛川多雨水的原因,红薯没有想象中那么香糯,反而有些水,有明显一丝丝的纹理。
  红薯不咋好吃,不过摊主和人聊天的内容倒是很精彩。
  “洛川这天热,不管冬夏烤红薯都不好卖。”
  旁边卖叮叮糖的大爷砸吧了口旱烟,边吐着烟雾边感叹。
  红薯大爷拍掌赞同:“可不是,早知道我学那边的老刘卖汽水多好,一年四季都有人买。”
  “汽水得不少本钱,咱们哪出得起。”
  “哎……”红薯大爷叹气:“说起来倒是,我这锅红薯还是前天烤的,烤红薯就这点好,坏得慢!”
  姜向北:“……”
  看来刚才错怪洛川的气候了,感情是老大爷卖的隔两夜红薯,不水就怪了……
  姜向北舔舔嘴唇,默默吃完了最后一口。
  红薯大爷继续说话:“你儿子最近不是在贩鱼,咋还出来做买卖?”
  贩鱼?
  姜向北立刻竖起耳朵,默默往大爷的方向挪动了几寸。
  说起儿子,叮叮糖大爷那是相当骄傲,也半点不怕人家听了去,故意高声说了起来。
  洛川市是个内陆城市,平时吃的鱼大部分都是淡水鱼,而且能在菜站买到的机会也很少。
  一斤肉票才换能换一斤鱼,大部分人都觉得不划算。
  由此,黑市上出现了鱼贩子,去临县一些县镇买鱼回城里再卖给黑市鱼店。
  赚中间差价的就叫鱼贩子。
  前几年鱼贩子还叫投机倒把,不过这两年政策开始松动后,有人大着胆子开始尝试。
  叮叮糖大爷的儿子就是那第一批尝螃蟹的人。
  “我儿子说苏家塘那边偷偷养鱼的可多,那鱼……便宜的很。”
  要不说现在百姓淳朴,聊着聊着连在哪买的鱼都说了出来,罢了还顺道提了嘴接头暗语。
  红薯大爷乐呵呵地点着头,至于听没听进去不知道。
  姜向北就差拿小本子出来记下。
  大爷们聊得起劲儿,姜向北听得专注,连司文兰是什么时候回来的都不知道。
  “偷听什么呢这么专心?”
  司文兰特意把布包转了个方向挎在胸前,然后拿出钥匙打开车子。
  姜向北抹了把嘴站起来。
  “妈,吃红薯。”
  “都是隔夜红薯,吃了不跑肚算我输。”
  只是略微一扫纸袋子,司文兰就凉飕飕地说了句,而后还是接过放到自行车框里:“带回去给你爸吃,你爸肠胃铁。”
  姜向北:“……”
  肚子没什么反应,应该不会跑肚子吧?
  幸运始终没能降临,司文兰的自行车才刚骑到家门口,姜向北就嗖地跳下,把袋子往门口抱鼓石上一放。
  “妈,帮我拿点纸。”
  说完转身就往不远处的公厕冲去。
  ***
  洛川市火车站。
  “爸,你是不是看错时间了,怎么还没出来啊?”
  姜向北恹恹地趴在出站口栏杆上,又抬头看墙壁上的时钟。
  姜半踮起脚尖,也着急地往口子里看。
  明明说是十一点到的火车,这都十一点半了都没影子。
  姜向南帮妹妹扶正歪掉的军绿色帽子,又递了水壶过去:“让你别来,非跟着来。”
  一个隔了几夜的烤红薯让姜向北跑了两天肚,病好之后精气神还没全恢复。
  身体不舒服,却决不允许错过能出门玩的机会。
  “在家哪也不能去,还不如出来走走。”姜向北低声嘟囔。
  “你们看那个是不是你们堂哥?”
  姜半来城里十几年都没机会回老家,这么些年家里人啥样全靠记忆,要不是去年老家寄了张姜成军的照片,面对面估摸着都认不出。
  姜半拿着照片对了又对,终于确认迎面走来的少年就是姜成军。
  “成军,成军!”
  “叔。”
  青年皮肤晒得黝黑,个头不高,但两条手臂上全是肌肉,而且……牙好白。
  姜向北目光里,就剩那口大白牙在那晃啊晃。
  “你小子都长这么高了!”
  姜半疾步绕过栏杆,伸手去接姜成军手里的蛇皮口袋。
  “叔……还是我来吧。”
  嘭——
  伴随着沉闷落地的袋子,姜半身形跟着趔趄几步,有些不敢相信似地用上了两只手。
  口袋依然纹丝未动。
  “叔,袋子里都是稻子,有点沉。”
  姜成军笑得质朴,把另一个袋子递过来,单手提起米袋子。
  另一个袋子不用看就知道装得是活鸡,袋子剪了两个口子让鸡头伸出来。
  姜半也就乐呵呵地提上鸡袋子,招呼着姜成军往车站外走。
  “这是叔的两个孩子,向南向北。”
  姜成军十七岁,姜向南十六,两人站一起个头差不多,就是相比之下两人气质千差万别。
  这个大堂哥非常符合姜向北关于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农民形象,而且看上去性格也很忠厚老实。
  “这是向南吧?”姜成军笑着冲姜向南点了下头,然后有些奇怪:“我记得爷说向北是个女娃娃,怎么会是个男娃?”
  姜向北:“……”
  也不怪姜成军没认出她是女生,这一路上估计没几个看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