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他没想到谢白榆在学校里还能遇到这种事。
“经常会有人这么说吗?”
“不知道。”谢白榆说,“我很少在学校,也没跟谁关系好。反正传不进我耳朵我就当没有呗。”
虽然现实是,可能会有很多。
因为他在大部分学生还要苦兮兮上早晚自习的大一就经常请假出去忙排练跑演出。
总有言论说大学生清澈单纯,但其实校园从来都是个小社会,也必然是滋生流言的温床。
“小榆。”覃冶询问他的意见,“如果我帮你去找他谈谈,会好一些吗?”
谢白榆说:“没必要,以后也不会接触了。”
他是真的不在意这些。他要是在意,在剧圈这几年就够他崩溃的了。
但是谢白榆从宿舍离开之前,还是跟舍友说了话。
他先把箱子推到门外,又回来看落没落东西。舍友还是在靠门的桌子坐着,桌上摊着专业课的书,听见谢白榆开门关门都要回头看一眼。
最后一次,谢白榆背着书包走到门口,刚好和他视线对上。谢白榆停下开门的动作,但是手还是搭在门把上没放下。
“假期愉快。”谢白榆先开口,说,“阳台晾衣杆掉的那个螺丝我补上了。”
舍友看着他:“假期愉快。”他笑得其实很难看,“祝你找不到新工作。反正你妈那么厉害,我这话说了也不会应验。”
:没关系,我有小半就够了。”谢白榆说,“祝你上岸。”
然后去新的环境里看看,什么叫真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会不会惊恐地发现,原来你对我的不甘是可笑而无聊。
进校门刷身份证就可以,覃冶直接去了食堂等着,提前占好窗边的沙发座。
谢白榆刚进门就认出他那顶帽子,走过去把箱子往桌下一塞,问:“你想吃什么?”
“什么比较好吃?“
谢白榆示意他看各个窗口的招牌,依次介绍。
“鸡公煲,预制菜之王;麻辣烫,合成肉配素食火锅丸子;水饺,速冻的;豆浆米浆,凉白开冲罐装粉。”
覃冶边听边乐:“那你非要带我来食堂吃什么,忆苦思甜大学生活啊?”
“大学生活不就这样吗。”谢白榆反问道。
他最后拍板:“要么就烤盘饭吧,窗口有个阿姨特别热情,我们去给他们送点业绩。”
阿姨确实很热情。
不知道谢白榆之前来吃过多少次,阿姨甚至记得他名字。
“好久没见你了啊小榆。”阿姨给他扶着放得远的盘子,方便他夹菜,“你是不是快毕业啦?”
“下学期就毕业了。”谢白榆应着阿姨,“后边没课了估计也不来学校了,就想再来吃一次。”
他还抽空扭头叫覃冶:“你自己夹,最后称重的。”
阿姨哎了一声:“这小伙子真高。”她绕到餐台外边,凑过来声音小了点,小榆啊,这是你朋友还是…男朋友啊?”
覃冶正夹胡萝卜片的手一抖。这阿姨看着也有四十岁了,居然还挺开明。
谢白榆:“男朋友。”他声音也小,这词有点烫嘴。
“我看这学校这种男孩女孩挺多的嘛。”阿姨反应很淡定,一副“我说嘛”的表情,“我儿子就是现在跟他对象出国了,我这人跟到了中年又白捡个儿子养一样。”
阿姨像家里热心长辈唠叨小辈一样叮嘱覃冶:“小伙子,你可对小榆好点。”
谢白榆四处看看,怕有粉丝认出来给覃冶招麻烦。幸好没到饭点,这边人都不多。
他有些不好意思:“他挺好的,阿姨。”
吃饭的时候,谢白榆又跟覃冶说起另外一件事。
“陈硕回来了。”
乍一再听到这个名字,覃冶甚至反应了一会儿。“回来是指?”
“在学校对面的机构教古筝。”
谢白榆把他从招招那听来的讲给覃冶听:“据说是不知道为什么被民乐团开除了。”
被这种地方开除,只有两个可能,要么是犯了原则性错误,要么就是那个人的“面子”终于不管用了。
学校对面的机构就是个普通琴行。主要客源一是被家长送来多学个艺术特长的小学生,二是有钱有闲来陶冶情操的退休人士。
这两类人都是把学琴当个兴趣,也就不怎么要求师资多么丰厚。这个时候他们学校专业生的名头就很好用了,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在对面兼职赚外快。
“还不如那些野鸡艺考机构的含金量。”招招是这样评价的。
覃冶还是有点感慨。
陈硕专业素养其实不错,后来出的各种问题都是收了金义山的贿赂在演戏。如果他在小半安心待着,以边盛清的为人,不说他能多出人头地,至少有个不错的保障。
“多行不义必自毙。”谢白榆最后说。他跟招招一样,都是跟陈硕接触不多,没什么好印象。
“我们怎么回去?”
吃完饭,谢白榆问覃冶。
“打车吧。”
在车上覃冶收到丁宣的消息:[是不是又不用留门了?]
覃冶刚准备回复,看到一旁的谢白榆。
“小榆。”
“哎。”
“你说个‘是的’。”
谢白榆莫名其妙:“什么东西?”他不解但照做,“是的?”
“对,再说一遍。”覃冶又悄悄按下语音键。
“经常会有人这么说吗?”
“不知道。”谢白榆说,“我很少在学校,也没跟谁关系好。反正传不进我耳朵我就当没有呗。”
虽然现实是,可能会有很多。
因为他在大部分学生还要苦兮兮上早晚自习的大一就经常请假出去忙排练跑演出。
总有言论说大学生清澈单纯,但其实校园从来都是个小社会,也必然是滋生流言的温床。
“小榆。”覃冶询问他的意见,“如果我帮你去找他谈谈,会好一些吗?”
谢白榆说:“没必要,以后也不会接触了。”
他是真的不在意这些。他要是在意,在剧圈这几年就够他崩溃的了。
但是谢白榆从宿舍离开之前,还是跟舍友说了话。
他先把箱子推到门外,又回来看落没落东西。舍友还是在靠门的桌子坐着,桌上摊着专业课的书,听见谢白榆开门关门都要回头看一眼。
最后一次,谢白榆背着书包走到门口,刚好和他视线对上。谢白榆停下开门的动作,但是手还是搭在门把上没放下。
“假期愉快。”谢白榆先开口,说,“阳台晾衣杆掉的那个螺丝我补上了。”
舍友看着他:“假期愉快。”他笑得其实很难看,“祝你找不到新工作。反正你妈那么厉害,我这话说了也不会应验。”
:没关系,我有小半就够了。”谢白榆说,“祝你上岸。”
然后去新的环境里看看,什么叫真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会不会惊恐地发现,原来你对我的不甘是可笑而无聊。
进校门刷身份证就可以,覃冶直接去了食堂等着,提前占好窗边的沙发座。
谢白榆刚进门就认出他那顶帽子,走过去把箱子往桌下一塞,问:“你想吃什么?”
“什么比较好吃?“
谢白榆示意他看各个窗口的招牌,依次介绍。
“鸡公煲,预制菜之王;麻辣烫,合成肉配素食火锅丸子;水饺,速冻的;豆浆米浆,凉白开冲罐装粉。”
覃冶边听边乐:“那你非要带我来食堂吃什么,忆苦思甜大学生活啊?”
“大学生活不就这样吗。”谢白榆反问道。
他最后拍板:“要么就烤盘饭吧,窗口有个阿姨特别热情,我们去给他们送点业绩。”
阿姨确实很热情。
不知道谢白榆之前来吃过多少次,阿姨甚至记得他名字。
“好久没见你了啊小榆。”阿姨给他扶着放得远的盘子,方便他夹菜,“你是不是快毕业啦?”
“下学期就毕业了。”谢白榆应着阿姨,“后边没课了估计也不来学校了,就想再来吃一次。”
他还抽空扭头叫覃冶:“你自己夹,最后称重的。”
阿姨哎了一声:“这小伙子真高。”她绕到餐台外边,凑过来声音小了点,小榆啊,这是你朋友还是…男朋友啊?”
覃冶正夹胡萝卜片的手一抖。这阿姨看着也有四十岁了,居然还挺开明。
谢白榆:“男朋友。”他声音也小,这词有点烫嘴。
“我看这学校这种男孩女孩挺多的嘛。”阿姨反应很淡定,一副“我说嘛”的表情,“我儿子就是现在跟他对象出国了,我这人跟到了中年又白捡个儿子养一样。”
阿姨像家里热心长辈唠叨小辈一样叮嘱覃冶:“小伙子,你可对小榆好点。”
谢白榆四处看看,怕有粉丝认出来给覃冶招麻烦。幸好没到饭点,这边人都不多。
他有些不好意思:“他挺好的,阿姨。”
吃饭的时候,谢白榆又跟覃冶说起另外一件事。
“陈硕回来了。”
乍一再听到这个名字,覃冶甚至反应了一会儿。“回来是指?”
“在学校对面的机构教古筝。”
谢白榆把他从招招那听来的讲给覃冶听:“据说是不知道为什么被民乐团开除了。”
被这种地方开除,只有两个可能,要么是犯了原则性错误,要么就是那个人的“面子”终于不管用了。
学校对面的机构就是个普通琴行。主要客源一是被家长送来多学个艺术特长的小学生,二是有钱有闲来陶冶情操的退休人士。
这两类人都是把学琴当个兴趣,也就不怎么要求师资多么丰厚。这个时候他们学校专业生的名头就很好用了,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在对面兼职赚外快。
“还不如那些野鸡艺考机构的含金量。”招招是这样评价的。
覃冶还是有点感慨。
陈硕专业素养其实不错,后来出的各种问题都是收了金义山的贿赂在演戏。如果他在小半安心待着,以边盛清的为人,不说他能多出人头地,至少有个不错的保障。
“多行不义必自毙。”谢白榆最后说。他跟招招一样,都是跟陈硕接触不多,没什么好印象。
“我们怎么回去?”
吃完饭,谢白榆问覃冶。
“打车吧。”
在车上覃冶收到丁宣的消息:[是不是又不用留门了?]
覃冶刚准备回复,看到一旁的谢白榆。
“小榆。”
“哎。”
“你说个‘是的’。”
谢白榆莫名其妙:“什么东西?”他不解但照做,“是的?”
“对,再说一遍。”覃冶又悄悄按下语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