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安鱼信闻言放开手,又抬起来,乖巧挥挥:“那林姐姐快回家吧,好好休息。”
——
安鱼信终究还是闲不住,第二天又去爬人墙头。
“姐姐怎么知道王爷会信?”安鱼信坐在石凳上,啃了口精致的糕点,惬意眯着眼,忽地想起什么来,急急咽下了口里的吃食,道,“若是不信,给姐姐冠上一个“盗世欺人”的名头,姐姐可要吃苦了。”
“他爱游历民间,且风评不错,说明不是个蛮不讲理的,干不出胡乱将人下狱之事。”林二小姐笑道,“况他又有一个深埋于心底之人,是个重情的,不说有多相信鬼神,至少愿意去听一听这些稀奇古怪的话。再者,他喜好我的那部书,不因主角是女子而对其批驳诮谤,是个有原则、只信自己愿信的。是故就算不十分相信我的话,也愿与我谈上一谈。”
“我所言并非全虚,至少确有仙人在,而王爷又确有心上人。虚实参半,最能唬人。”
安鱼信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林二小姐看着她笑,又往她嘴里塞了一块糕点。
此后林二小姐常去和阳王府中,也曾问安鱼信愿不愿一同去。安鱼信觉得听他们讲话绕来绕去,一句话八百个心眼子,催眠得很,便拒绝了,只是待林二小姐回来后,翻去她家问他们聊了什么。
林二小姐先说“风花雪月”“诗词歌赋”,后道“讲经说法”“地方时事”,而最近一次,待安鱼信再翻过去时,林二小姐眸色渐深,说:“我要办私塾。”
“私塾?”安鱼信说,“为何要办私塾?京城里官家的私家的学堂办了不少,为何还要姐姐操心这等事?我不明白。”
“无事。”林二小姐笑笑,摸摸她的脑袋,“待我办起来时,和你说,你来看,自会明白的。”
秋去冬来草木衰,庭院里的树也成了光杆司令。安鱼信被冻得不想出门,只是安安生生窝在屋子里,和小丫鬟捧着书看。
小丫鬟最近很痛苦。她家大小姐不知哪儿来的兴致,突然迷上了诗词,一天到晚捧着诗集看,看完李太白的看杜子美的。自己看也就罢了,陶冶情操也算好事,但问题是她家小姐不满足于一人独处,时不时逮着她问她有何看法。
她都不认字,哪有什么看法,于是被大小姐按着头也学起了诗,一学就是大半个月,渐渐地竟也认识了一些字,讲得出些像模像样的诗评。
学习的过程很痛苦,特别是在老师——指安鱼信——也只是半桶水咣当咣当晃的情况下,但结果竟不算赖。
安鱼信在家里窝了大半个月,实在有些窝不住,欲出去活动活动筋骨。她再一次翻去了林二小姐的院落,却没找到那人,只是一个小丫头在廊下站着,见自己过来,眼睛登时一亮。
然后她就听这个往日里不怎么会聊天,看起来木木的小丫头倏然转了性,抓着自己说了叽里呱啦一大通话,大意是她家小姐在外头办女子私塾,她觉得一个女子在外抛头露面的很容易受欺负,很担心小姐。
安鱼信觉得她的担心有些多余,拍拍紧紧抓着自己胳膊的那只手,问她家小姐在哪。小丫头低头沉思了会儿,忽地抬起脑袋,道:
“在什么城中向西十里的黄杨巷尽头。”
安鱼信欲转身翻墙就走,提足时忽地想起什么来,转身向那小丫头歪头笑笑。
“你愿不愿意跟我去?”她轻声问,“去看看,就知道你家小姐定能应付得了办私塾这种事。”
“你家小姐,可不输于天下任何男子呢。”
作者有话说:
等会儿还有一章
第84章 前世·七残忍
安鱼信走到黄杨巷中时, 隐隐闻得巷尾飘来的阵阵读书声。她留神侧耳细听,是最近恰好在看的《诗经》,再一听, 是《小雅·采薇》。
“竟不是女四书……”安鱼信轻声嘟囔。后头的小丫头没听清,问她说了什么。
安鱼信摇摇头, 心道她早该料到的。
女四书是《女诫》《内训》《女论语》《女范捷录》, 教导女子三从四德,恪守本分。女子从小被教育不必读书识字, 就算有条件令女子读书的人家,也大多捡女四书给人看。
林二小姐曾经和她说, 她家里教她读的就是《女诫》《女训》。然她不满足于读这些, 就偷偷跑去家中的藏书阁,背着人拿别的书看, 被父亲发现了。那个时候母亲还在世, 父亲也不过分苛责于她, 便随她去了。
于是她就这么读了好些书,喜好上了诗词, 和别的闺中密友一合计, 开了个诗社。因着她自小偷书读, 学问高, 大家便举她当社长。那些官家小姐, 也大多喜好“旁门左道”, 往常间往那儿一坐,高谈阔论,恣意快活。
林二小姐既然选择开女私塾, 就必不会再教授那些老生常谈的, 把女子框于深院的东西。
她把小丫头拉到自己身边, 按着她的肩膀,推着她往里走,笑道:“看看,这么有模有样,再加上和阳王的授意,真的不必担心。”
“且听一听。”她拉着小丫头在最后一排椅子上坐下了,冲她眨眨眼,“如何?”
《诗经》也算平常,女子读并不为出奇。安鱼信听着听着思维就开始乱飘,不由想,为何不再激进些,教四书五经。
这个问题她待下课后丢给了林二小姐。
林二小姐不说话,只是看着她,似乎在组织语言。安鱼信等了半晌没等到回答,只见那人抬起手,揉了揉自己的脑袋。
——
安鱼信终究还是闲不住,第二天又去爬人墙头。
“姐姐怎么知道王爷会信?”安鱼信坐在石凳上,啃了口精致的糕点,惬意眯着眼,忽地想起什么来,急急咽下了口里的吃食,道,“若是不信,给姐姐冠上一个“盗世欺人”的名头,姐姐可要吃苦了。”
“他爱游历民间,且风评不错,说明不是个蛮不讲理的,干不出胡乱将人下狱之事。”林二小姐笑道,“况他又有一个深埋于心底之人,是个重情的,不说有多相信鬼神,至少愿意去听一听这些稀奇古怪的话。再者,他喜好我的那部书,不因主角是女子而对其批驳诮谤,是个有原则、只信自己愿信的。是故就算不十分相信我的话,也愿与我谈上一谈。”
“我所言并非全虚,至少确有仙人在,而王爷又确有心上人。虚实参半,最能唬人。”
安鱼信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林二小姐看着她笑,又往她嘴里塞了一块糕点。
此后林二小姐常去和阳王府中,也曾问安鱼信愿不愿一同去。安鱼信觉得听他们讲话绕来绕去,一句话八百个心眼子,催眠得很,便拒绝了,只是待林二小姐回来后,翻去她家问他们聊了什么。
林二小姐先说“风花雪月”“诗词歌赋”,后道“讲经说法”“地方时事”,而最近一次,待安鱼信再翻过去时,林二小姐眸色渐深,说:“我要办私塾。”
“私塾?”安鱼信说,“为何要办私塾?京城里官家的私家的学堂办了不少,为何还要姐姐操心这等事?我不明白。”
“无事。”林二小姐笑笑,摸摸她的脑袋,“待我办起来时,和你说,你来看,自会明白的。”
秋去冬来草木衰,庭院里的树也成了光杆司令。安鱼信被冻得不想出门,只是安安生生窝在屋子里,和小丫鬟捧着书看。
小丫鬟最近很痛苦。她家大小姐不知哪儿来的兴致,突然迷上了诗词,一天到晚捧着诗集看,看完李太白的看杜子美的。自己看也就罢了,陶冶情操也算好事,但问题是她家小姐不满足于一人独处,时不时逮着她问她有何看法。
她都不认字,哪有什么看法,于是被大小姐按着头也学起了诗,一学就是大半个月,渐渐地竟也认识了一些字,讲得出些像模像样的诗评。
学习的过程很痛苦,特别是在老师——指安鱼信——也只是半桶水咣当咣当晃的情况下,但结果竟不算赖。
安鱼信在家里窝了大半个月,实在有些窝不住,欲出去活动活动筋骨。她再一次翻去了林二小姐的院落,却没找到那人,只是一个小丫头在廊下站着,见自己过来,眼睛登时一亮。
然后她就听这个往日里不怎么会聊天,看起来木木的小丫头倏然转了性,抓着自己说了叽里呱啦一大通话,大意是她家小姐在外头办女子私塾,她觉得一个女子在外抛头露面的很容易受欺负,很担心小姐。
安鱼信觉得她的担心有些多余,拍拍紧紧抓着自己胳膊的那只手,问她家小姐在哪。小丫头低头沉思了会儿,忽地抬起脑袋,道:
“在什么城中向西十里的黄杨巷尽头。”
安鱼信欲转身翻墙就走,提足时忽地想起什么来,转身向那小丫头歪头笑笑。
“你愿不愿意跟我去?”她轻声问,“去看看,就知道你家小姐定能应付得了办私塾这种事。”
“你家小姐,可不输于天下任何男子呢。”
作者有话说:
等会儿还有一章
第84章 前世·七残忍
安鱼信走到黄杨巷中时, 隐隐闻得巷尾飘来的阵阵读书声。她留神侧耳细听,是最近恰好在看的《诗经》,再一听, 是《小雅·采薇》。
“竟不是女四书……”安鱼信轻声嘟囔。后头的小丫头没听清,问她说了什么。
安鱼信摇摇头, 心道她早该料到的。
女四书是《女诫》《内训》《女论语》《女范捷录》, 教导女子三从四德,恪守本分。女子从小被教育不必读书识字, 就算有条件令女子读书的人家,也大多捡女四书给人看。
林二小姐曾经和她说, 她家里教她读的就是《女诫》《女训》。然她不满足于读这些, 就偷偷跑去家中的藏书阁,背着人拿别的书看, 被父亲发现了。那个时候母亲还在世, 父亲也不过分苛责于她, 便随她去了。
于是她就这么读了好些书,喜好上了诗词, 和别的闺中密友一合计, 开了个诗社。因着她自小偷书读, 学问高, 大家便举她当社长。那些官家小姐, 也大多喜好“旁门左道”, 往常间往那儿一坐,高谈阔论,恣意快活。
林二小姐既然选择开女私塾, 就必不会再教授那些老生常谈的, 把女子框于深院的东西。
她把小丫头拉到自己身边, 按着她的肩膀,推着她往里走,笑道:“看看,这么有模有样,再加上和阳王的授意,真的不必担心。”
“且听一听。”她拉着小丫头在最后一排椅子上坐下了,冲她眨眨眼,“如何?”
《诗经》也算平常,女子读并不为出奇。安鱼信听着听着思维就开始乱飘,不由想,为何不再激进些,教四书五经。
这个问题她待下课后丢给了林二小姐。
林二小姐不说话,只是看着她,似乎在组织语言。安鱼信等了半晌没等到回答,只见那人抬起手,揉了揉自己的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