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但他不能,至少不是现在。
  明德殿是关于赵霈的机构之中最重要的一个,各方势力在其中目前唯一的目的都是达到平衡,他们还在彼此试探,因此不能轻举妄动。但总有一天,齐昭昀知道自己会下手的。
  阴私二字,看似皇帝都得得心应手,但其实重要的并非是见不得人,而是心狠手辣。只要足够狠毒,光明正大也未尝不可。当初赵朔一言不合对朋友全家上下三百余口大开杀戒的时候,难道没有青天白日吗?
  皇帝没有一股理直气壮,如何坐得稳?成日怕的是旁人不认自己,那像什么话?
  他要教给赵霈的,当然不是诗书礼义。因此,这些人的话,也都不必听进去。
  毕竟要他们闭嘴很难,但是把他们的话当做耳旁风,就很容易。
  眼下朝中局势虽然平静,但由于赵渊和齐昭昀之间兵权纠葛而导致的紧张,敢于在这件事上说话的人很少。言路也好清流也好,都不是傻子,想要说点什么只好从其他地方入手。既能彰显自己忠君爱国,又是自己的本职,又不至于招致杀身之祸的,也就是关于小皇帝的事情了。
  如果是说他上学读书的事情,那就更好了。
  齐昭昀也知道这一点,因现在奏折是宫里一份,相府一份,齐昭昀和赵渊两人合议,谢陵入京之后作为御史大夫同样列席,所以他也看了不少在这上面说话的言论,多如牛毛,批都批不过来,只好充耳不闻。
  算啦,虽然难,但毕竟赵霈会长大的。他想,也是时候和赵渊说说这件事,达成共识了。
  于是,没几天赵渊就在齐昭昀给赵霈讲书的时候走进了明德殿——他一向甚少在这时候入宫。
  比起一般权倾天下的藩王……或者就说有实无名的摄政王吧,来说,赵渊可算是十分低调,甚至刻意避开锋芒,平日除了勤勤恳恳在宫内应卯,几乎没有什么人能见到他。虽然常理上赵渊也时常留宿宫中处理政务,但都是规规矩矩如同宿直的大臣一样,如有可能更愿意回到自己的府邸,侍奉母亲,抚育儿女。
  虽然王妃早亡,他也没有再娶之意,以当下眼光来看还算是个单身汉,但他仍然很顾家。惠王纯孝,先帝在时也一直勤谨,再加上确实没有摄政王的头衔,因此除了笃定他有狼子野心的人之外,还是有不少人对他评价不错的。
  但这一切都不能否定,在宗法上皇帝位置高于他,但是论亲的时候,皇帝总是很敬重他,甚至是敬畏他。
  堂兄弟二人本来就不亲近,后来又发生这么多变故,赵霈本性是很警惕的,固然已经学着举止沉稳有风度,但距离滴水不漏面不改色还是差点。
  齐昭昀察觉到赵渊进来了,不过他本人是悄然无声的,但背后那一阵惊讶的动静还是很容易辨别。赵渊就站在最后面靠近殿门的地方,赵霈的眼神飘了,问询的看着齐昭昀。
  然而齐昭昀接着讲下去了。
  第一百三十七章 ,春尽
  赵霈有片刻露出些微不安的表情,不过很快就全神贯注继续听齐昭昀讲了,后面虽然悉悉索索,但其实没人弄出失礼的动静,于是齐昭昀也只是说话的间隙对着赵渊点了点头。
  赵渊颔首回礼,示意他先讲课。
  不过齐昭昀还是把要讲的东西缩减了一番——有些话不应该让赵渊听到,因为可以解析出深意。偏偏他们二人现在最不需要的就是莫名而来的深度解读。
  赵霈知道这堂课的时间比从前的短,但只是眨了眨眼睛,没说什么,表情也一如既往。齐昭昀鼓励且赞许的看了他一眼,站起身。于是赵霈也自己站起来,转回身面对赵渊。
  众人这才见礼,一如既往,赵渊仍然在行了全礼,赵霈也仍然不厌其烦说了免礼。在赵霈登基之前,这对堂兄弟即使见面的机会不多,但也不至于落到这个尴尬的境地,且无论如何双方都一板一眼。那时候赵朔还在,因此赵霈暂时只是个最受宠爱的小皇子,赵渊比他年长那么多,完全可以是宽容且有趣的堂兄。
  现在就不行。赵霈受了礼,一板一眼的坐下,君臣奏对,姑且随便寒暄几句。
  因赵霈的年纪和宫中没有太后抚养保护他的缘故,这些章程全部都是大臣拟定的,说实话,只是套话而已。彼此问安,就没有什么了。赵霈近来有些长进,再加上他心中毕竟知道赵渊不是一般臣子,也能随便发挥几句。譬如问问王太后和王府其余人。这都不要紧,大家还是宗亲。
  之后,赵渊说了来意,有理有据以至于像是准备齐全的借口。他进宫是来处理政事的——齐昭昀试图裁撤一部分祭宫,这件事现在终于开始动手做了。首先就是在西征之中受伤,或者死去的巫女归家事宜。死了的归葬家乡,倘若不能进入祖坟,那就在当地修建墓穴,集体埋葬,如果还能回家,那就送回去。而受伤的那些和愿意回家的一样,登记名字,发放封诰翟衣,还有银子,就可以回乡。倘若不愿回乡,或是无处可去,比照放出宫女的办法,官媒做主给她们寻找丈夫,婚龄的巫女都可以成婚,剩下的修建养老局给她们养老。
  其实比起宫女而言,此次放出去的巫女要年轻得多。虽然过程并不顺利,且可以预见到最后会有多么焦头烂额,不过说这是德政,也没人会反对,只是太过繁杂,而且到处都要掏钱,否则墓穴谁来修建,养老局谁来经营?因此赞同的人并不是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