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皇帝现在不能真正视事,但日子也过得很辛苦。早起到崇德殿应卯,接着是漫长的课业,读书写字学习文章,几乎没有闲暇的时候。还有君子六艺之中那些礼乐射御。
他也曾经见过兄长们骑马射箭的样子,往年春猎的时候他跟随在父亲身边,看过不少英武少年比赛射猎的模样。
那时候他可一点都不知道这是很辛苦的一件事啊。
于是这一天他也留了齐昭昀,两人一前一后穿过回廊,上了高阁,这是为了走一段路让小皇帝活动活动,看看风景。
阁内陈设两张几案,齐昭昀谢恩之后跟着皇帝落座,一起用膳。赵霈要以师徒的身份与他来往,为的就是不多拘束礼节,因此比起一般的君主赐宴,这顿饭吃得更随意自然一些。
中途小皇帝也会和他说话,但这就不用以奏对的格式来应答,也不用忙着起身俯首。
小皇帝不可遏止的从几个老师之中显露出自己的偏好也正因如此。他还不是能够隐藏自己内心的想法,践行慎独原则的年岁,自然而然更喜欢给自己带来更多愉悦的这位老师。
齐昭昀本性之中有一种傲视王侯的态度,只是平常因为疏远所有人而很难被察觉,但要他对小皇帝逾距关切,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因为顾寰的缘故,齐昭昀也无法把这个曾经趴在自己怀里吐泡泡,饶有兴致观察自己的孩子仅仅看做一个稚嫩易碎的傀儡,一个实际上并无实权,但是被尊为天下共主的皇帝。
他必须保证这个孩子将来能够健壮成长,变得聪慧勇武,保持睿智英明,一直到无需自己不计一切的保护他。
那大概还需要很多年,但是他能做到的。师夜光已经表明了与他结盟的意愿,他还有顾寰。
顾夫人曾经叫这个孩子叫过他一声舅舅,那之后一切就都不一样了。那个女人虽然已经死去,但她的意志会永远留存,齐昭昀会以此来纪念她。
即使是已经死去的人,也总会在世上留下什么东西,他们的孩子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齐昭昀无法阻止顾夫人的死,但总能为她做更多的事。
他选择去做了。
第一百二十六章 ,无可奈何
顾寰动身西征之时,赵朔还健在,尚能视事。他走之后宫中忽然生乱,由立太子一事始,然而西征仍然是国家第一件大事,从未有一日松懈。
再后来赵朔驾崩,新帝继位,朝中忙乱接近三个月,对西征大军的粮草供应难免青黄不接起来。其间顾寰打了几场仗,也都有输有赢,总的来说,除了巫女伤亡过重,基本也算令人满意。
新帝继位之后,朝中事务逐渐重回正轨,头等大事又从权力的交接变成了西征。
曹禤如今年纪大了,但并没有老眼昏花,虽然多病,但多年积威还没到消散的时候,就连从道理上足够与他分庭抗礼的惠王也对他一样礼遇有加。军需方面的事情仍然是丞相府主理,唯一的变动是齐昭昀也参与其中。他如今有了帝师的身份,做很多事都方便了,即使新帝登基,地位也没有什么改变。甚至因为小皇帝透露出来的亲近之意而隐隐上升。
赵渊现今是绝无可能轻易离开京师了。小皇帝不能视事,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读书学习,每逢朝会例行出场应卯,而实际上的朝政皆由曹禤和赵渊两人把持,剩下的人不过在他们二人中间选边站罢了。谁都知道现在只是小皇帝亲政之前的过渡期,最终只要他能够长成,权力无论如何都会转交给他。
但这个过渡期才刚开头,朝中势力还不够稳固,所有人最大的希望,是能够足够平静的进入稳定,不要有再多流血,也不要再有什么动荡。
好在赵渊对曹禤礼遇有加,好在赵渊暂且并没有取而代之的意图,哪怕京中传言其实不少。
大行皇帝送入陵寝之后,诸位先帝子嗣也在新帝登基之后一一加封,接着就是就藩。在赵渊自己尚且滞留在京,且看得出来并不准备之国的时候,要让先帝所生的诸皇子放弃权柄回到封地,未免太难为人了。除了这几位王孙之外,多得是怨声载道。尤其赵渊甚至带着精兵进入宫城大肆杀戮——这件事也完全不能瞒得住,满城风雨中,不少甚至与此根本没有关系的人也一样臧否赵渊本人,甚至直斥他是狼子野心,路人皆知。
赵渊究竟有没有狼子野心,暂且还看不出来,但是曹禤却选了对自己最有利的一条路,奏请幼帝同意之后,以皇帝的名义下诏褒奖赵渊,说他是忠肝义胆,是小皇帝最信任的堂兄,是先帝钦定的顾命王公。
先帝究竟有没有钦定,这件事其实不太好说。因为赵霈当初被立为太子的时候,赵渊是在众臣面前歃血起誓辅佐太子的。但是先帝驾崩的时候,赵渊从宫外勤王,拿出的那封圣旨上却没有这个说法。目下自然是所有人都认定了赵渊手中的遗诏是真的,否则的话小皇帝继位就失去了一部分的正当性。那么以这个被普遍认同的遗诏来看,赵渊恐怕还算不上顾命王公。
但诏书上既然这样说了,赵渊又是真正的赵家人,小皇帝血缘上十分亲近的堂兄,也没人好说什么。
曹禤此举意图不在支持惠王,更在于消弭流言物议。承认惠王手握大权坐镇京师在礼法上是无可挑剔的,也就免了最后物议沸腾,惠王忍无可忍,最终不得不兵戎相见,再行兵祸。
他毕竟是个六七十岁的老人了,扶持一位年幼但是在礼法上完全合格的太子登位,已经够了,要是再出现最有权势的藩王忍无可忍造反,那他大概就剩下一口气,未必真的能够平定这么大的乱子了。
他也曾经见过兄长们骑马射箭的样子,往年春猎的时候他跟随在父亲身边,看过不少英武少年比赛射猎的模样。
那时候他可一点都不知道这是很辛苦的一件事啊。
于是这一天他也留了齐昭昀,两人一前一后穿过回廊,上了高阁,这是为了走一段路让小皇帝活动活动,看看风景。
阁内陈设两张几案,齐昭昀谢恩之后跟着皇帝落座,一起用膳。赵霈要以师徒的身份与他来往,为的就是不多拘束礼节,因此比起一般的君主赐宴,这顿饭吃得更随意自然一些。
中途小皇帝也会和他说话,但这就不用以奏对的格式来应答,也不用忙着起身俯首。
小皇帝不可遏止的从几个老师之中显露出自己的偏好也正因如此。他还不是能够隐藏自己内心的想法,践行慎独原则的年岁,自然而然更喜欢给自己带来更多愉悦的这位老师。
齐昭昀本性之中有一种傲视王侯的态度,只是平常因为疏远所有人而很难被察觉,但要他对小皇帝逾距关切,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因为顾寰的缘故,齐昭昀也无法把这个曾经趴在自己怀里吐泡泡,饶有兴致观察自己的孩子仅仅看做一个稚嫩易碎的傀儡,一个实际上并无实权,但是被尊为天下共主的皇帝。
他必须保证这个孩子将来能够健壮成长,变得聪慧勇武,保持睿智英明,一直到无需自己不计一切的保护他。
那大概还需要很多年,但是他能做到的。师夜光已经表明了与他结盟的意愿,他还有顾寰。
顾夫人曾经叫这个孩子叫过他一声舅舅,那之后一切就都不一样了。那个女人虽然已经死去,但她的意志会永远留存,齐昭昀会以此来纪念她。
即使是已经死去的人,也总会在世上留下什么东西,他们的孩子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齐昭昀无法阻止顾夫人的死,但总能为她做更多的事。
他选择去做了。
第一百二十六章 ,无可奈何
顾寰动身西征之时,赵朔还健在,尚能视事。他走之后宫中忽然生乱,由立太子一事始,然而西征仍然是国家第一件大事,从未有一日松懈。
再后来赵朔驾崩,新帝继位,朝中忙乱接近三个月,对西征大军的粮草供应难免青黄不接起来。其间顾寰打了几场仗,也都有输有赢,总的来说,除了巫女伤亡过重,基本也算令人满意。
新帝继位之后,朝中事务逐渐重回正轨,头等大事又从权力的交接变成了西征。
曹禤如今年纪大了,但并没有老眼昏花,虽然多病,但多年积威还没到消散的时候,就连从道理上足够与他分庭抗礼的惠王也对他一样礼遇有加。军需方面的事情仍然是丞相府主理,唯一的变动是齐昭昀也参与其中。他如今有了帝师的身份,做很多事都方便了,即使新帝登基,地位也没有什么改变。甚至因为小皇帝透露出来的亲近之意而隐隐上升。
赵渊现今是绝无可能轻易离开京师了。小皇帝不能视事,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读书学习,每逢朝会例行出场应卯,而实际上的朝政皆由曹禤和赵渊两人把持,剩下的人不过在他们二人中间选边站罢了。谁都知道现在只是小皇帝亲政之前的过渡期,最终只要他能够长成,权力无论如何都会转交给他。
但这个过渡期才刚开头,朝中势力还不够稳固,所有人最大的希望,是能够足够平静的进入稳定,不要有再多流血,也不要再有什么动荡。
好在赵渊对曹禤礼遇有加,好在赵渊暂且并没有取而代之的意图,哪怕京中传言其实不少。
大行皇帝送入陵寝之后,诸位先帝子嗣也在新帝登基之后一一加封,接着就是就藩。在赵渊自己尚且滞留在京,且看得出来并不准备之国的时候,要让先帝所生的诸皇子放弃权柄回到封地,未免太难为人了。除了这几位王孙之外,多得是怨声载道。尤其赵渊甚至带着精兵进入宫城大肆杀戮——这件事也完全不能瞒得住,满城风雨中,不少甚至与此根本没有关系的人也一样臧否赵渊本人,甚至直斥他是狼子野心,路人皆知。
赵渊究竟有没有狼子野心,暂且还看不出来,但是曹禤却选了对自己最有利的一条路,奏请幼帝同意之后,以皇帝的名义下诏褒奖赵渊,说他是忠肝义胆,是小皇帝最信任的堂兄,是先帝钦定的顾命王公。
先帝究竟有没有钦定,这件事其实不太好说。因为赵霈当初被立为太子的时候,赵渊是在众臣面前歃血起誓辅佐太子的。但是先帝驾崩的时候,赵渊从宫外勤王,拿出的那封圣旨上却没有这个说法。目下自然是所有人都认定了赵渊手中的遗诏是真的,否则的话小皇帝继位就失去了一部分的正当性。那么以这个被普遍认同的遗诏来看,赵渊恐怕还算不上顾命王公。
但诏书上既然这样说了,赵渊又是真正的赵家人,小皇帝血缘上十分亲近的堂兄,也没人好说什么。
曹禤此举意图不在支持惠王,更在于消弭流言物议。承认惠王手握大权坐镇京师在礼法上是无可挑剔的,也就免了最后物议沸腾,惠王忍无可忍,最终不得不兵戎相见,再行兵祸。
他毕竟是个六七十岁的老人了,扶持一位年幼但是在礼法上完全合格的太子登位,已经够了,要是再出现最有权势的藩王忍无可忍造反,那他大概就剩下一口气,未必真的能够平定这么大的乱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