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宫娥点起一支香,在鎏金的香炉里,一线细细的青烟袅袅升起。曹禤告退出去了,殿里一片寂静。赵朔也不起身,坐在上面饮茶,一副安详的模样。齐昭昀侍坐在侧,间或和他说上几句话。
  一时外面落了雨,雨声映衬着里面翻动纸页的声音,愈发空寂。炉香是浅淡的,一种慢慢散开的莲花味,颇有超凡脱俗的感觉。但身在崇德殿里的人莫不汲汲营营,为功名利禄,为流芳千古。
  有人陆陆续续写就了,齐昭昀亲自去收起纸张,递呈给赵朔。他站起身去偏殿宽衣,正殿里就有了悉悉索索的人声。交了策论的站起身往廊檐下去看雨,齐昭昀也趁机出去活动活动。
  赵朔心里还存着对北戎不识相的举动的怒气,没那么容易抒发出来,只是也不好暴跳如雷,令这群士子意外罢了,这一次更衣,没那么容易出来。一时侧殿传了旨,给众人赐宴,就在崇德殿这里用,连带正在宫中读书的几个皇子也一并传过来陪宴。
  自从登基之后力行俭省,赵朔就经常赐宴给群臣,但金门殿的人自然是没有这个资格的,这算是逾格之恩,人人喜形于色,纷纷隔空谢恩,没写完文章的莫不加快自己的速度。
  宫娥们在偏殿摆开席面,又开了宫酿,几位皇子也到了。最后的文卷被收拢上来封入匣子里,众人移步设宴的偏殿。赵朔原本召见的是四皇子和五皇子,这二位如今在宫中念书,年纪还小,尚未成婚,也就没有掺和到赵济那件破事里面去,即使皇后病着的那段日子也一样无人看轻,向来是受宠的。但赵朔在偏殿里坐了一会,就想起赵霈来,干脆命人去把他也带过来了。
  偏殿里孩子咿呀叫声不断,四五皇子两人也在父亲身边逗弄幼弟,看起来倒是其乐融融。
  赵霈已经很能说几句话了,也能吃一点糊糊和汤羹,赵朔近来偏爱逗他说话,往往自己用膳的时候不是去见他就是把他接来。宫里没有人说什么,这差不多就成了个规矩,连崇德殿赐宴这种场合,赵霈如今也可以参与了。
  他长得不太像顾夫人,因为顾夫人固然是一位美人,但威势才塑造了她,容貌给人的印象就不够深刻。因此人人都爱凑热闹说他长得像赵朔,赵朔因此十分得意,也就认同了这个观点,将儿子对大众展示了好多次。
  宫里赐宴,规矩是一定有的,三爵之后赵朔起身离席,底下的人才认真吃起菜来,席间交流一番方才写文藏的思路。三位皇子都还在座,赵朔根本就是把赵霈交给了两个大点的儿子照顾,放心至极。
  四皇子时年十七,五皇子比他小一岁,二人都是可以成亲的年纪,但因赵朔并没有这个安排婚事的意思,虽然定了亲也还没有成家,对孩子是一点都不熟悉的。四皇子是潜邸侍妾,王夫人所生。王夫人现今已经恩宠渐稀,但地位是稳固的,向来不搅和到皇后和顾夫人之间,四皇子自然也就超脱,夹了一筷子豆腐,用调羹碾碎,递给赵霈吃,一派慈爱兄长的模样。
  五皇子是皇后亲生,此前是最小的皇嗣,因此心情复杂一些。但当着这么多人,自然不可能做出什么事来。何况赵朔把赵霈留给他们照顾,自然是一种信任,但也是一种考校。
  在地位尚未坐稳,还不是皇帝的时候,赵朔对兄友弟恭这事并不提倡,也不推崇。他自己一路杀上来,只要自己的儿子忠于自己就够了,兄弟之间倒也因为皇后着力经营十分祥和,所以他难免忽略了这之中也需要平衡。现在属意赵霈之后,他才意识到须得尽快给其他儿子一条出路。
  自来都少不了屠尽兄弟才能登基的皇帝,但最好还是不要这样,赵朔活一天就得操一天的心,为了儿子也好,为了皇后也好,总得仁至义尽。他知道赵霈如今并没有什么威胁,在兄长眼里看来最大的问题不过是陌生和自己对幼子的宠爱有些碍眼罢了,要熟悉起来,建立兄弟之情还算容易的,于是尽力平和的给他们机会,希望他们能够好好相处。
  翻过年赵霈都三四岁了,过不了多久就要开蒙,齐昭昀虽然有意做他的老师,但毕竟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忙,挑选他的老师这件事须得尽快提上日程。那之后孩子长起来就会快很多,赵朔能做的准备就很少了。
  齐昭昀看得出他的意图,难免感叹一句慈父之心,又猜测这番心意多半白费了。
  赵朔的儿子身上都有像他的地方,对父亲心悦诚服是一回事,对幼弟兄友弟恭是一回事,但心悦诚服的接受幼弟入储,完全是另一回事。太难了。
  身在局外的人冷眼旁观,自然看得清人心向背,但身在局中的人不可能不尽己所能规避可能的风险。赵朔或许不是一个好父亲,但他毕竟算是一个聪明人,且功利。他有明确的目标,更有坚决的心,不会质疑自己的路,不会停下自己的筹谋。
  做他的儿子不如做他的臣子,虽然一样不过是棋子。
  北戎的事,大方向是早就定下来的,现在国库空虚,支撑不起再一次的北伐,何况西南的巫国这个盟友也一样阴晴不定。赵朔的目的是很清晰的,攘外必先安内,他得是天地下唯一的帝王,随后再处置外面的事。
  收复江东之后,巫国就与赵朔的领地直接接壤,且西南地区瘴气肆虐,水网密布,与巫国的一战必将倾尽全国上下之力,不会容易。卧榻之侧有人,赵朔睡都睡不下去,北戎的事也只好放一放,无论金门殿有什么看法,出了什么计策,也不会现在就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