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谢昂听见媳妇发了话,也附和起来。
  “若都觉得这家不好,咱们就再相看相看。这不才相了头一家……”
  冯氏立刻给了他一记白眼。
  谢晏说:“倒也还好,人家的家中也有可以挣钱的产业,不过是小本生意,比咱家是小些,不算是贫苦人家。”
  二婶接着这话,又笑吟吟地朝着大哥说起来。
  “可不是嘛,咱们铎哥儿也不小了,人家姑娘可比他小了五六岁呢,若是再耽误下去……”
  听这话,谢晏没接话,半晌,叹息了一声。
  原本十七八岁就该议亲的儿子,因为五六年出门采买药材,常年不在家,竟然把婚事耽误到现在。
  可是家中人也不少,为什么让一个十七八岁的年轻后生出远门呢?
  原来,自谢晏、谢昂兄弟俩成年后,就一替一趟出门采买,一去便是一两年。等到谢聿铭、谢聿铎长大了,就各自带着孩子出门历练。
  可是总以长孙自居的长孙谢聿铭实在吃不得这个苦,刚成了亲,就说为了早点延续子嗣,有孩子前不再出门。
  再加上二叔谢昂做事糊涂,爹爹谢晏又在路上摔伤了腿,竟只剩下谢聿铎一个人,独自担当起出门采买的事情。
  一连六七年,加起来也就在家住了不到二十日,这才把亲事耽误了。
  说起来,沈家姑娘还是谢聿铎相看的第一家。
  这会儿,二婶又絮絮叨叨起来。
  “早就说,我表妹家的三姑娘,知根知底的,两家也亲近,人长得又……”
  这话二婶已经说了好多次,每次都说赵三姑娘“人长得又好”。可这次猛然想起今日沈家姑娘的容貌,硬是有些不好意思说她“长得好”。
  谢晏瞧了瞧一路上都没说话的儿子。
  自从妻子撒手人寰,儿子对自己的话就少了起来。
  这么多年,他一个人在外边做了这么多事,不知不觉,竟然长成这样一条汉子,肩膀宽阔,背脊挺拔,在马上也挺得笔直,很是英挺俊逸。
  谢晏有些心疼,叹了口气,打断了弟妹的喋喋不休。
  “铎儿,你心里怎么想?”
  谢聿铎在马上瞧着官道旁疏朗的树木,成片的田野,心中极是畅快。
  “沈家姑娘很好,如果人家愿意,我想尽快下聘。”
  第3章 这门亲事的好处
  白河镇离平山县有三十里地,等到谢聿铎一家人赶在落日前进了宅子,沈家绒线铺正好打烊。
  沈家父子关了店门,回家用饭。
  今日云华买了一尾鱼,沈绮就烧了一锅香喷喷的鱼汤,给不爱吃鱼的小弟沈纪炖了鲜嫩的鸡蛋羹。
  嫂嫂炒了一道爹娘爱吃的韭菜炒香干,再加上三两碟小咸菜,一大锅稠米粥,便是颇为丰盛的一顿晚饭了。
  “呦,今天有鱼吃呢!”
  哥哥洗净了手过来,瞧见桌子上香喷喷的鱼汤,喜得食指大动。
  “哼,我最不喜欢吃鱼了,又费事又扎嘴。”小弟嘟起了嘴。
  嫂嫂端来黄澄澄的鸡蛋羹,搁在小弟跟前,顺口说:“瞧,这不是你最爱吃的蛋羹,全是你的,没人跟你抢。”
  小弟刚嘟起来的嘴马上咧开了,笑嘻嘻地说:“谢谢嫂嫂!”
  乔氏摸摸他的头,笑着说,“可别谢嫂嫂,这是小月儿给你蒸的,要谢就谢姐姐吧!”
  大哥挨个儿给大家盛鱼汤。
  “我就猜是小月儿的手艺,只有她烧的鱼汤才能这么香。”
  话音刚落,又马上补了一句,“我还猜,这尾鱼肯定是我家娘子亲自买的,只有你买的鱼,才能这么又肥又嫩!”
  爹娘和弟妹都在跟前,听见这话,都忍不住笑出了声,嫂嫂虽然也笑了,到底有着羞,笑着往他背上打了一锤。
  大哥笑嘻嘻地放下汤碗,笑道:“太轻了,不疼!”
  惹得大家又是一阵笑。
  乡镇规矩少,从来没有什么食不言、寝不语的习惯,晚饭向来是一家人说说笑笑的场合。
  爹娘总会合计今天入了多少账,大哥给大家说今天遇到的难缠客人,嫂嫂和小月儿呢,就顺便问问大家明日想吃的饭食。
  今日餐桌上的话题,自然是下午来相看的谢家。
  张氏一边给小月儿夹菜,一边说话。
  “说起来,人家算得上是的平山县的大户人家,家中开着的生药铺,听说门面有五间呢!你瞧今日骑过来的两匹大黑马,又肥又壮。”
  “也能担事,看那孩子的言行举止,是个见过世面的样子。”沈家爹爹点头说道。
  “只是年纪大了些,比小月儿大了五六岁呢,你说,他家这么大个家业,怎么耽误到现在这个岁数呢?”
  张氏还在默默担忧,她没说出口的话是,莫不是有什么隐疾,可别耽误了我小月儿的一辈子。
  大哥说道:“他爹说,这几年铺子里采买药材的事情,都是他在办,不常在家,一来二去耽误了。”
  “说是这么说……”张氏还是担心。
  “应该是真的,今天铺子里临关门的时候,陆家的二小子来买线,我知道他常去县城,拉着他打听了一会儿,说县城常见他家老大,就是今天来的那个二房的堂哥。这位长房的老二倒是没见过,伙计们都说,这位二爷常年出门买药材,确实不常在家。”
  张氏听了,多少安下心来,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