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小孩儿们震惊:“真的吗?”
沈青越煞有介事:“真的!”
等姜竹拜完年回来,还没走到门口,就听见一群孩子叽叽喳喳的。
走近些一瞧,沈青越被一群拿着点心糖果吃的小萝卜头围在中间,正搓废纸当引线,教他们怎么在雪窝里点炮仗,还要比谁炸的雪洞大。
姜竹一来,家业他们几个就围着他要炮仗玩。
他们大了,已经不稀罕点引线了,就想在手里点着往远处扔,比比谁扔得远,炸得响。
沈青越:“不许!必须用引线。”
他可不信任这年代炮仗的质量。
姜竹在院前扫出一片空地,找了个破旧的陶缸往里面点了一丛小火,让他们拿炮仗往里扔,比谁能扔进去,能炸响。
投壶似的玩法,大孩子们顿时玩儿得不亦乐乎。
点完了炮仗,他们又商量着去书院射院挂个竹筒,比谁能射中。
姜竹把射院钥匙给家业,弓箭都在那边屋子里,他们能自己去玩,沈青越还给他们装了些果子点心和一把铜钱当彩头,“谁射中了就能从里面挑一个。”
“嗯!”
一群孩子呼啦一下又往山下跑着玩儿。
姜竹:“注意安全,不许朝人射箭。”
一群孩子应着声:“知道啦!”
沈青越:“一会儿过去看看他们。”
姜竹:“嗯。”
沈青越:“怎么去了这么久?家业他们都比你先上来。”
姜竹把陶缸拎到厨房,剩余没烧尽的木炭夹进炉子里,“里正他们说明年客栈开业的事,瞧见我了让我一起听听。”
有人提了叫沈青越一起去听的,毕竟他出钱最多,然而,大伙都知道他来了也是睡觉,干脆叫姜竹帮忙转达了。
沈青越:“不是说想书院招新前开张吗?”
姜竹:“嗯,正月十六复课,二十开始招新,但是厨子还没找好。”
沈青越:“嗯?大厨不愿意干吗?”
姜竹:“也不是不愿意,他说他年纪大了怕做不好,惹别人嫌弃,他儿子现在水平还不行,只能煮面、蒸包子,做菜不够火候,客栈又是全村的买卖,他怕耽误了大家的生意。”
这个沈青越倒是理解。
去年来村里听课的老老少少,就有人觉得他们村大厨家的小馆子做饭不精细,看了看,只买了点心垫补一下,晚上再去镇上或者县城吃。
老头虽然不说,但是应该还是挺伤心的。
他十多岁就跟着他爹和他爷爷帮厨做菜了,有时候还被别的村请去做席面,提起手艺,一直是引以为傲的,骄傲了几十年,老了突然被嫌弃手艺,哪可能完全不介意。
说起来还是后来谭武元他们经常跑去他们家店里凑钱学大人点菜吃,说他做的哪道菜比他们从前在县城哪家哪家馆子做得更好吃,老头才慢慢又高兴了。
别人可能没发现,只当他是照顾小孩儿,沈青越去得多已经瞧出来了,谭武元他们点菜上菜比别人快,同样是小孩儿,别人去了可没这种最优先待遇。
不过大厨的顾虑也确实有道理。
那么大个客栈,主厨不是好当的,一直炒菜也不是一般的体力活儿。
他都快六十的人了,熬久了肯定熬不住。
不过他一拒绝,让里正也有些措手不及。
原本他们是打算靠自己村里支起来摊子的,没厨子可哪儿行?
可附近村子,手艺比他好的,会的菜没他多,会的菜多的,手艺又没他好,里正也是为难上了。
沈青越:“里正是想从外面聘人吗?”
姜竹:“嗯,说让大家想想能请谁,池远舟家不是开着不少茶馆客栈吗,我想找他问问。”
沈青越:“行,那咱们就明天去给你姥姥姥爷舅舅舅妈拜年,顺便到池家给池远舟捎个信?”
姜竹:“嗯。”
沈青越帮着姜竹装好供品,“走,去给你爹娘拜年。”
姜竹:“嗯。”
今年他也有好多话要和他爹娘说。
第206章 水匪
初二, 姜竹和沈青越去韶府拜年。
今天的韶府分外热闹,家里的亲戚几乎都到齐了, 连老太太远嫁外县的侄女都赶回来了。
韶老夫人也十分的精神,从早上起来人就高高兴兴的,和许久不见的同辈表亲、堂亲聊天吃饭,又给晚辈们挨个发压岁钱,还特意让赵福丫带姜竹、沈青越也来,给他们也发了红包。
他们俩下午告辞走的时候, 老太太还兴致勃勃地领着一群小辈看沈青越给她画的画。
初三一早,丫鬟去叫她起床,老太太说不吃早饭了,还想多睡一会儿, 不要喊她,丫鬟应了, 给她掖好了被子, 放好帷幔, 坐在床边的矮榻上看老夫人昨天送她的漂亮银镯子。
家里人见老太太没起床, 也没多打扰。
一直到中午, 韶老爷和韶三爷过来问问老太太吃没吃饭, 丫鬟怎么叫老太太也不应声, 叫来还在府里的大夫来看, 才发现老太太已经在睡梦中去世了。
韶宗固过来通知姜竹和沈青越去吊唁, 他们俩还有些恍惚。
整个宝峰县有头有脸的人都来了, 连县令和久不出门的县城耆老也来了。
老太太已经有八十多岁, 走得又安详,算是喜丧,但整个韶府没有一个不伤心的。
韶老爷哭得眼睛肿胀, 不能自已,接待都要靠韶三爷和管家来。
沈青越煞有介事:“真的!”
等姜竹拜完年回来,还没走到门口,就听见一群孩子叽叽喳喳的。
走近些一瞧,沈青越被一群拿着点心糖果吃的小萝卜头围在中间,正搓废纸当引线,教他们怎么在雪窝里点炮仗,还要比谁炸的雪洞大。
姜竹一来,家业他们几个就围着他要炮仗玩。
他们大了,已经不稀罕点引线了,就想在手里点着往远处扔,比比谁扔得远,炸得响。
沈青越:“不许!必须用引线。”
他可不信任这年代炮仗的质量。
姜竹在院前扫出一片空地,找了个破旧的陶缸往里面点了一丛小火,让他们拿炮仗往里扔,比谁能扔进去,能炸响。
投壶似的玩法,大孩子们顿时玩儿得不亦乐乎。
点完了炮仗,他们又商量着去书院射院挂个竹筒,比谁能射中。
姜竹把射院钥匙给家业,弓箭都在那边屋子里,他们能自己去玩,沈青越还给他们装了些果子点心和一把铜钱当彩头,“谁射中了就能从里面挑一个。”
“嗯!”
一群孩子呼啦一下又往山下跑着玩儿。
姜竹:“注意安全,不许朝人射箭。”
一群孩子应着声:“知道啦!”
沈青越:“一会儿过去看看他们。”
姜竹:“嗯。”
沈青越:“怎么去了这么久?家业他们都比你先上来。”
姜竹把陶缸拎到厨房,剩余没烧尽的木炭夹进炉子里,“里正他们说明年客栈开业的事,瞧见我了让我一起听听。”
有人提了叫沈青越一起去听的,毕竟他出钱最多,然而,大伙都知道他来了也是睡觉,干脆叫姜竹帮忙转达了。
沈青越:“不是说想书院招新前开张吗?”
姜竹:“嗯,正月十六复课,二十开始招新,但是厨子还没找好。”
沈青越:“嗯?大厨不愿意干吗?”
姜竹:“也不是不愿意,他说他年纪大了怕做不好,惹别人嫌弃,他儿子现在水平还不行,只能煮面、蒸包子,做菜不够火候,客栈又是全村的买卖,他怕耽误了大家的生意。”
这个沈青越倒是理解。
去年来村里听课的老老少少,就有人觉得他们村大厨家的小馆子做饭不精细,看了看,只买了点心垫补一下,晚上再去镇上或者县城吃。
老头虽然不说,但是应该还是挺伤心的。
他十多岁就跟着他爹和他爷爷帮厨做菜了,有时候还被别的村请去做席面,提起手艺,一直是引以为傲的,骄傲了几十年,老了突然被嫌弃手艺,哪可能完全不介意。
说起来还是后来谭武元他们经常跑去他们家店里凑钱学大人点菜吃,说他做的哪道菜比他们从前在县城哪家哪家馆子做得更好吃,老头才慢慢又高兴了。
别人可能没发现,只当他是照顾小孩儿,沈青越去得多已经瞧出来了,谭武元他们点菜上菜比别人快,同样是小孩儿,别人去了可没这种最优先待遇。
不过大厨的顾虑也确实有道理。
那么大个客栈,主厨不是好当的,一直炒菜也不是一般的体力活儿。
他都快六十的人了,熬久了肯定熬不住。
不过他一拒绝,让里正也有些措手不及。
原本他们是打算靠自己村里支起来摊子的,没厨子可哪儿行?
可附近村子,手艺比他好的,会的菜没他多,会的菜多的,手艺又没他好,里正也是为难上了。
沈青越:“里正是想从外面聘人吗?”
姜竹:“嗯,说让大家想想能请谁,池远舟家不是开着不少茶馆客栈吗,我想找他问问。”
沈青越:“行,那咱们就明天去给你姥姥姥爷舅舅舅妈拜年,顺便到池家给池远舟捎个信?”
姜竹:“嗯。”
沈青越帮着姜竹装好供品,“走,去给你爹娘拜年。”
姜竹:“嗯。”
今年他也有好多话要和他爹娘说。
第206章 水匪
初二, 姜竹和沈青越去韶府拜年。
今天的韶府分外热闹,家里的亲戚几乎都到齐了, 连老太太远嫁外县的侄女都赶回来了。
韶老夫人也十分的精神,从早上起来人就高高兴兴的,和许久不见的同辈表亲、堂亲聊天吃饭,又给晚辈们挨个发压岁钱,还特意让赵福丫带姜竹、沈青越也来,给他们也发了红包。
他们俩下午告辞走的时候, 老太太还兴致勃勃地领着一群小辈看沈青越给她画的画。
初三一早,丫鬟去叫她起床,老太太说不吃早饭了,还想多睡一会儿, 不要喊她,丫鬟应了, 给她掖好了被子, 放好帷幔, 坐在床边的矮榻上看老夫人昨天送她的漂亮银镯子。
家里人见老太太没起床, 也没多打扰。
一直到中午, 韶老爷和韶三爷过来问问老太太吃没吃饭, 丫鬟怎么叫老太太也不应声, 叫来还在府里的大夫来看, 才发现老太太已经在睡梦中去世了。
韶宗固过来通知姜竹和沈青越去吊唁, 他们俩还有些恍惚。
整个宝峰县有头有脸的人都来了, 连县令和久不出门的县城耆老也来了。
老太太已经有八十多岁, 走得又安详,算是喜丧,但整个韶府没有一个不伤心的。
韶老爷哭得眼睛肿胀, 不能自已,接待都要靠韶三爷和管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