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很热闹。
  沈青越很爱看这种热闹,人多起来,好像都暖和了。
  今年同样是二十五赶大集,天气却比去年好得多,有大太阳照着,越走越暖和。
  草市上摊子也比去年多,卖鱼的,卖肉的,卖春联炮仗的,卖菜卖干货的,大大小小的摊子从北往南,一路连上码头,虽能供车马前行,但谁也快不了。
  刚进了草市范围,他们还能赶车慢慢走,没走多远,姜竹就跳下车牵着酱酱往前挪了。
  沈青越满耳朵都是各种口音的“让让”“让让”“让一让”,心想多亏今天带的是酱酱,要是带了坏脾气的追风,肯定得挤别人家牛马骡子。
  他把毯子叠好收起来,塞进车内。
  有个蓬还是有好处的,东西放进去既不用担心被偷,也不担心被蹭脏,才买的新车,姜竹自己爱惜,亲戚们用着也爱惜,车蓬里哪儿都干干净净的。
  有车不用担心回家路远,他们俩都不心急,慢慢走慢慢看。
  好久没出门,沈青越也跟放风似的,看到卖什么好吃的都想尝两口,瞧见人家摊子摆了什么都觉得好看。
  每个摊子都自成一笔颜色,在冬日略贫瘠的花布上,一笔一画地,热闹又和谐,把草市绘成一幅长画卷。
  他现在有点庆幸被姜竹拉出来玩了。
  “竹子,竹子,那边有黄米年糕!”
  “麻花!”
  “那是什么?鸭胗吗?问问辣不辣。”
  “好漂亮的包子!什么馅儿的?”
  “芝麻糖!”
  “买一点儿吧,买一点儿吧,那个也买一点儿吧……”
  沈青越一路买一路尝,稀罕的就多买点慢慢吃,图个新鲜的就买一份他们俩分着吃。
  遇到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还得问问人家怎么做比较好吃。
  他们俩还扫荡了好几家的豆酱、肉酱。
  没工业的时代,这种自制酱一家一个口味,对他们俩这样厨艺天赋平平又不能天天下馆子的最实用了。
  不知道该吃什么的时候,烫点菜,淋点酱就是一顿。
  炒菜的时候也可以挖两勺调味。
  有一家的虾酱据说很好吃,姜竹去尝了尝,眼睛都亮了。
  卖虾酱的大叔一个劲儿地推荐:“来一罐吧,一罐够一家吃大半月了,可实惠!”
  姜竹默默看了眼沈青越。
  沈青越:“买买买,给你吃!”
  去年是谁偷偷买虾吃给他看的?
  正想着,就遇到了卖虾的,红彤彤一大片。
  他们这儿卖的不是虾皮,而是小河虾干炒或水煮一下,捞出来撒盐铺开晾晒。
  水煮的就趁着冬天卖最好卖,一来不容易坏,二来低温能把沥干只带一点水汽的虾快速冻上,冻干的虾一粒一粒的,不怎么粘连,放到盘子里能当菜,也能像瓜子似的当零食吃。
  沈青越问什么味儿,姜竹说皮是咸香脆脆的,带一点盐味,咬开了肉有弹性,还带着一点点虾肉的甜,很饱满。
  一顿饭姜竹能炫一碟。
  沈青越很想尝尝,奈何能看不能吃,只能看姜竹一粒一粒吃,看得他恨不得端起碟子全掀姜竹嘴里,让他一口吃掉。
  姜竹又看他,沈青越笑道:“看我干什么,以你在咱们家的家庭地位,还做不了这么点儿主了?去买!五斤不够买十斤,只要你别吃饭时候馋我,想买多少买多少!”
  姜竹真一口气买了五斤,包了五个菏叶包,可见小姜师傅对这东西的喜爱。
  沈青越啧啧两声,稀奇道:“平时怎么没见卖这个的?”
  姜竹:“冬天才好吃。”
  今年新长成的小虾,又嫩壳又软,还不像前几个月那样小到没什么肉,最好吃了。
  就是冬天下河捞虾太冷了,这虾卖得也比平时贵,年底时候才好卖。
  他们走着走着,看见姜壮壮他们几个在卖春联,家旺和赵舒云竟然也在。
  他们还支着摊子摆着笔墨,能现写现卖。
  沈青越都看乐了。
  今年姜望南和姜树都在码头,姜大望和家业都被哥哥拉去码头帮忙了,赵先生也只给村里每家写了两副对联,他还以为今年村里没人卖对联了呢,不曾想这事业竟然后继有人了。
  沈青越:“好卖吗?”
  姜壮壮:“还行,我们比别人便宜一文钱!”
  嗯,他们字比别人摊子上看上去也稚嫩一点。
  不过百姓大多不识字,他们写得足够端正,有人冲着实惠价来看。
  他们人多,别人问写的是什么,哪个也能给念念,若是对方想要什么,他们也能给现写。
  现场定制,还不加钱。
  不过总共就那十几副词,就在家旺手边放着,沈青越过去一瞧,赵先生的字迹,给他们准备的小抄。
  沈青越:“你们能赚到钱吗?”
  “嗯!”几个孩子都点头。
  纸是姜大望帮他们找的,他们家在山道上摆摊卖纸笔常从那家买,买红纸也能给优惠一点。
  墨是书院发的,家旺那块还是表现好先生奖励的。
  笔是姜大望大嫂那买的二手货,很便宜,可惜那没大号的笔,最大的笔还是他们几个一起出钱买的。
  家业也出了钱。
  对联的尺寸和怎么裁剪,也是几个孩子精打细算过的,一张大纸一寸不浪费,这笔买卖唯一可能发生亏损的地方就是家旺、姜松和赵舒云写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