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他们大多只是匆匆一瞥,便连忙收回目光,不敢多看。
  此时,一个进士走上前来,周漪月一眼认出他,微笑着说:“早就听闻柳公子才华横溢,今日果然高中,真是可喜可贺。”
  柳庭轩躬身行礼:“在下惶恐,不敢当娘娘如此夸赞。能得陛下与娘娘厚爱,实乃在下幸事。”
  帝后皆是颔首示意。
  又见过了几个进士,周漪月随侍女下去更衣,穿过几道抄手游廊,分花拂柳,一抹青衣身影映入眼帘。
  只见那男子持卷立在池边,身子绰约秀拔,一袭青衣,脖上围着白色立领,手持书卷,看着远处的什么东西出神。
  周漪月瞧他一身的打扮,像是新科进士,心生疑惑,给玉瑶使了个眼色。
  玉瑶朝那人喊道:“前面那公子是谁,快上前来。”
  青衣男子堪堪回神,走上前,朝她俯身行礼:“在下归子慕,见过皇后娘娘。”
  周漪月仔细打量她,此人肤色白净,眉眼如玉雕琢,声音听着有些沙哑,带着股儒雅清贵之气。
  “公子是新科进士?”
  “正是,无意间惊扰了皇后娘娘,请娘娘恕罪。”
  周漪月仔细打量她,对此人竟是没有什么印象。
  “公子手中书卷,似乎颇为特别……”她语气中带着一丝探究。
  闻祁忙将手中书呈上,周漪月接过,仔细翻看。
  “屋顶之翼展,依梁架层,叠角梁、翼角、椽及飞椽、脊吻之用,则上尊而宇卑,吐水疾而溜远……”
  她一字一句念着,翻看那本手札,眼中惊艳之色愈发明显。
  “这是公子亲笔所作?”
  “正是,闲暇之余,略抒己见。”
  周漪月心中暗自赞叹。
  这本手札是她见过最精妙的匠学札记,不单集百家之说,兼配图样要略,还在前人基础上优化了度量荷载。
  “看这上面所记,公子莫非是应州帮匠师?”
  闻祁道:“不敢当,在下只是有幸师从应州帮的前辈,略学得一二皮毛而已。”
  他面上挂着浅意微笑,不卑不亢。
  “匠学之道博大精深,从飞檐,瓦饰,斗拱,到金柱,角梁,桁条,枋,门窗,皆有讲究,就比如皇后娘娘面前这座宝津楼,正是应州帮匠人所建。”
  “原来,公子方才是在看这座楼。”
  周漪月将手札还给他,心里记住了这个名字。
  不远处,魏溱和凌云站在高处,凝视下方的两道身影。
  “归子慕,二甲进士第五,左相的人。”
  魏溱缓缓开口,声音不辨喜怒。
  “此人朕有印象,前几年在泸川时有一面之缘,后来,在西戎国,也曾见过。”
  凌云抱拳行礼:“此人属下查过,从表面看来,是个善于察言观色的投机者,曾在左相门下充当门客多年,深得左相的信任和器重,今年更是高中进士。”
  魏溱语气淡淡:“左相为人一向挑剔,能得他的青睐,看来此人有过人之处。”
  凌云道:“是,不过,这些年,我暗中派人跟踪过他几次,发现他并无什么异常之举。只是时常跟随一些官员前往西边诸城游历,看着并无异常。”
  “不过,此人的确在西戎国见过皇后娘娘,陛下不得不防。”
  魏溱顿了顿,沉声道:“派人监视他,查一查他是否和皇后有什么渊源。”
  “是。”凌云应声领命。
  第66章 生辰
  琼林宴后, 士子间时常互相走动,或游湖赏景,或品茗论诗。
  他们深知, 同为科举出身,在仕途上互相关照,方能应对<a href=https:///tags_nan/guanchang.html target=_blank >官场的风云变幻。
  这日,白堤波光粼粼,六桥烟柳入画。画舫船桨作响,荡开河水上的情诗笺。
  舫内四面皆是锦幔, 闻祁坐于席间, 与诸位新晋进士把酒言欢,共贺金榜题名之喜。
  他平日里虽不善言辞, 但今日难得放松, 酒意微醺,脸颊也泛了红。
  有进士举杯:“诸位同袍,我等既已高中, 日后仕途, 还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多多提携。”
  众人又是一番推杯换盏,闻祁缓缓道:“要说这仕途之路, 非一日之功……若要论及捷径,莫过于洞悉上意, 投其所好。”
  有人好奇放下手中杯盏, 倾身向前:“子慕兄此言甚是深奥, 在下愿闻其详。”
  闻祁微微一笑, 继续道:“当今圣上英明神武,慧眼识人, 圣上最看重的,无疑是治国理政的真才实学,以及……”
  “皇后娘娘母仪天下,圣上对其敬重有加,若能得娘娘青睐,自然事倍功半。”
  进士们对此人的作风早已有所耳闻,知道他一向擅长逢迎拍马,谄媚上司。
  因此,有人听后心生鄙夷,暗自摇头,而有人则好奇心起,继续追问下去。
  归子慕嘴角勾起一抹淡笑,却不再言语,将手中清茶递给一旁的瘦马。
  “曲儿唱得不错,叫什么名字?”
  抱琴女子接过茶盏,垂眸娇羞一笑:“妾身月娥……”
  自打新科进士入了翰林院,朝堂上的气氛又大有不同。
  此乃魏溱登基后首次开科举,因他的正统地位存在争议,因此朝野内外,人心未稳,尤其是那些前朝遗老,对其多有不服。
  <a href="https:///tags_nan/qingyouduzhong.html" title=""target="_bl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