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你们这儿最好的酒,挑好的拿一坛上来,剩下的银子就归你了。”
  小二手脚麻利的取来上好的桃花酿,给人斟了一海碗,而后识相地溜了,重新回到刘婶儿身后,接着刚才的话头闲扯。
  “啥?你刚才说啥,说得那么小声?”刘婶听着身后的动静,疑惑地问了句。
  “我说,东宫那场大火,有人说,那位还活……”
  店小二一惊一乍,刚想接着往下说,便被刘婶沾满葱花的大手捂了嘴。
  “嘘……小崽种,脑袋想搬家了是不?管不住你那张烂嘴,该说的不该说的心里有点儿数。”
  小二恹恹地闭了嘴。
  刘婶是这条街上出了名的“百事儿通”。
  她此刻正眯着眼睛流着泪,刀下剁着细碎的葱花。
  菜板子和菜刀碰撞发出沉闷的“咄咄”声,教训完李小二,嘴上还不得闲:
  “你方才提到晏家小将军,我倒是听见一件有意思的事儿。”
  刘婶说着在围裙上擦了擦手,说到这儿便没再顾忌,一张巧嘴讲得吐沫星子飞溅。
  “我听别人讲啊,那晏小将军刚回京,便去了趟挽月楼,当场掷千金买红颜一笑,诶呦呦,你猜怎么着?”
  刘婶一脸神秘,堆满皱纹的脸憋着笑,皱成一朵菊花儿。
  “怎么着?”小二好奇,贴着脸问。
  “谁知道红颜竟是蓝颜,此阿蛮非彼阿蛮,那层衣服皮褪下,竟是带了把儿的!”
  “哈?还有这事儿?”小二讶道。
  “哎呦喂,还有更有意思的呢。这蓝颜祸水也不是别人,正是永宁王,天家唯一的亲弟弟!”
  刘婶笑得直抹眼泪,葱花的辣子沾到眼睛上,边笑边流眼泪。
  “呦,这事儿说稀奇也不稀奇,谁不知道永宁王风流,这回可真是玩出花来了!”
  小二听得眼睛都瞪圆了,两人登时笑做一团,乐得直拍菜板子。
  小二和刘婶笑得正欢,身后的白衣人却不知为何被酒呛得直咳。
  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这事儿就是昨晚的事儿,怎么才几个时辰就传得这么离谱了?
  幂篱底下的一张俊脸被谣言气的五官乱飞,拳头猛地锤上桌案,却将那桃花酿碰洒了,哗啦一下将人衣衫浇了个透。
  小二惊诧地回头,眯着眼睛打量傅良夜,压低声音问:
  “那郎君干啥呐?怎么瞧着脑瓜子不太灵光”
  “不晓得,准是你那酒太冲,上头了。”刘婶皱皱鼻子。
  ……
  若是这二人知晓这玩笑话都叫正主听了去,怕是今儿个就连夜收拾摊子逃难去了。毕竟市井传闻中的永宁王,不仅是个流连红尘的风流鬼,更是个睚眦必报的阎罗王。
  阎罗王愁容满面地挤进市井人群中,躲避着到处乱跑的小孩子,暗自决定以后次次出门都要随身带一本黄历。
  *
  一炷香过后,永宁王府——
  傅良夜换了身月白长衫,吩咐下人备了马,顶着午后灼热的日头出了王府。
  今日在街上传言中的“前太子”——王皇后之子傅良辰,早该在七年前就化成灰了,谁知道最近这几日竟死灰复燃,在商贩小卒口中从灰堆里起死回生。
  傅良夜对坊间流传的类似皇室秘辛早已司空见惯,那些也无过是街头巷尾的闲谈,不必多心。
  可最近这流言,却是让人不得不再重新关注起这七年前的旧事。
  这流言最初是在谢阿蛮口中听到的,时间也不过是初夏。
  那传说道,南户山有猎人射下一只大雁,从其腹中剖出素帛,日光一照,帛上竟然显现了一行血字:
  天子不忠不孝
  先太子含冤返魂
  冀州疫病四起
  这传言过于离奇,傅良夜只当是民间杜撰的玩笑话,并未深思。
  后傅良夜进宫面圣,将流言随口一提。未料得皇帝听后,将案上正展开的一卷折子抛进他怀里。
  永宁王平日素不参政事,不知近日朝中大事。
  原来冀州知州李禀恒,千里迢迢给皇帝递折子,直言冀州生了怪事,且隐隐有泛滥之态。
  具体什么怪事,这李禀恒在奏章里支支吾吾,又说不太清。可从字里行间猜出的意思,似乎是冀州生了尸变。
  今年夏季酷暑,冀州大旱,滴水不落。冀州一带多山,与外界联系甚少,旱灾一来,粮食颗粒无收,朝廷赈济也只能解燃眉之急,饿死的百姓不在少数。
  皇帝因冀州饥荒之事已经几月未得安眠,而偏偏屋漏偏逢连夜雨,冀州又出了这等事,更是愁上加愁。
  但联系到这流言,就算傅良夜再迟钝,也觉得冀州此时的异象有些过于蹊跷了。
  这流言如谶语般,好似一个精心设计好的圈套,引着人往套子里钻。
  于是今日,借着谢阿蛮在挽月楼的便宜,傅良夜已经打探到许多小道消息,心里暗自有了数。
  那个“含冤返魂”的废太子,想到这儿,傅良夜眉头微蹙。
  当年王皇后被废,二皇子傅良轩借机巩固朝中地位,借晏家权势,步步紧逼,将东宫在皇宫内外的势力连根拔起。前太子在朝中岌岌可危,甚至先皇已经拟了圣旨,意欲废立太子,诏书降下只是时间问题。
  可未等到那一天,东宫就烧起了一场大火。
  那场火烧红了京都的半片天,将前太子被烧得连灰都没找见,也将时为二皇子的傅良轩推上不仁不孝的风口浪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