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一而再,再而三这般教人打岔,司微什么情绪,什么感叹都被抛到了爪哇岛去,一时也只抽抽着嘴角:
得,玩,你们是真会玩……
第118章
司微目送着唱着祭灶歌、蹦蹦哒哒跳着祭灶舞的队伍渐渐远去,里头混着的,也不知有没有萦州百姓家的孩子。
似是这种游行活动,一向是那些个拐子最喜欢凑热闹的时候,不过思及方才在队伍里打头的方知府,司微便也把心落在了肚子里。
这位如今的萦州知府,心下也不是个没有成算的人。
待门口的热闹彻底远去了,司微等人便也跟着回了庭院,继续忙活手里的事。
如今司家大宅里住着的南人北人都有,真要说起来,尤氏出身嘉陵,紧邻着的便是韶关,位于整个大历的最北方,秦峥连带着他手底下的那一班人马则是出身京城,也算是靠北的地方。
至于司微……自出生起,便是在涿州鸠县林湾村一路长大,算是个中不溜的地界,而至于慧娘她们,则是充州博宜人。
在这么个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时代,莫说是京城与萦州有着极大的风俗差异,便是同为南地的充州,过年的习惯都和萦州有着不小的差异,于是也就造就了如今司家大宅每至年节之时,桌面上摆着的那些个应景的吃食格外别具一格。
按着北地的吃法,小年夜的时候,得是吃饺子,按着涿州的吃法,小年夜得吃火烧,按着萦州的吃法,得是吃枣山花馍,按着充州的吃法,得是吃包了肉馅儿的汤圆——酒酿圆子是萦州的甜汤圆吃法……
于是为着小年夜晚上的这一顿,又是好一顿忙活,提前一天割回来的肉剁了馅儿,包饺子的包饺子,包汤圆的包汤圆,尤氏则是拿了擀面杖,取了发好的面剂子,沾了油盐,并着十三香开始做火烧馍。
十三香里到底有哪些个香料,司微是记不得的,但日常常用的那些个调味料、炖肉料、卤料里头该放的那些个香料,司微拼拼凑凑还是能凑出来不老少的。
诸如:花椒,八角,香叶,茴香,草果,陈皮,桂皮,白芷,丁香,良姜,孜然,辣椒,香砂仁……
这些个东西吧,粗磨一遍的筛出来,能充做烧烤料,剩下的细研,烘干水分,如今已经一跃成为厨房里掌勺娘子的心头好。
那是,这么一堆香料按着一比一比一的比例添进去,扔进去的都是些白花花的银子,就连那辣椒,都还是司微从博宜有一年送来的海外特产里头扒拉出来的来着。
如此这般,厨房里便又是一番忙碌,待到所有的东西都备好,灶上安了大锅沸水煮开的时候,外头的天竟都已经暗了下来,连带着在红颜营业了一天的雪酥,都带着一众妆娘回了司家大宅。
院子里芝麻杆子和松树枝搭起来的柴堆都已经架了起来,待汤圆和饺子下锅,再从锅里捞起,这第一盘、第一碗,自该是先供在了灶神像前。
于是这么一天下来,灶神像前的供桌上,便也已经摆得是满满当当:
白面枣山(就是各种花样造型的枣馍),各色花馍,长条麻杆,玲珑糖瓜,伴着年糕糍粑,八宝糯米饭,还有一盘饺子、一碗汤圆,混着搁在中间的火烧,连带着一缸清水,一瓮豆料。
这些便是今日一天下来,拾掇出来的那些个供神的东西了。
尤娘子带着人上了清香拜了拜,于一片静谧之中祝祷:
“上拜九天命,下敬司命神,通天达道日,自与天宫陈……”
念过长长的祷言,再三拜过之后,尤氏将清香插入香炉之中。
香烟袅袅,墙上那张被熏的变了色的灶神像教尤氏给揭了下来,将其卷成一卷,捧着出了大厨房。
大厨房外,用油脂浸润过的油布裹在木棍上,本该是教司微拿着来点燃的火把,却是半途教秦峥接了过去。
于是司微便只能将先前扎好的竹骨纸马搬了来,并着一早备好的草料,一道堆栈摆在柴堆上。
待尤氏将卷起的灶神像于柴堆顶端放好,慧娘于一旁亮了嗓子:“送灶神归天——”
随着慧娘的这一声,秦峥手里点燃了的火把便投向了庭院正中架着的柴堆,油脂与松脂相融,烈火与干柴相接,于是呼地一声轻响,似是一阵风扑过耳畔,那柴堆上的烟火骤然便燎灼了起来。
这些东西本就是干的,再有含了油脂的油布和松树枝,烧灼起来的速度倒是很快,前后不过一盏茶的时间,庭院正中摆着的青石砖上,那堆火焰气势便渐渐矮小了下来,连带着先前半人高的柴堆,也跟着焚之一炬,只留下了不少黑灰。
于是人们便也都跟着欢悦起来。
尤氏眼底含了笑意:“每逢腊月二十三之时,不仅是民间,便是连官家都要祭灶,各地官府要祭,朝里的大人们要祭,就连圣上,也要主持了祭灶礼去。”
“若非前朝出了个女帝,朝中祭灶礼非得是由圣上亲持……只怕如今,咱们还得遵循那‘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旧礼。”
“罢了罢了,不说这些,走走走,咱们今儿晚上小年夜,合该是好好吃上一顿——打过了今儿个,咱们就得为着大年准备着开始忙活了!”
这话说来确实,不仅是司家大宅里为着过年忙活,就连红颜,也得趁着这大年将近,新年伊始的时候,提前推出新的送礼的礼盒来,好歹是教人拿出去既喜庆,又能体现身份的仪礼。
得,玩,你们是真会玩……
第118章
司微目送着唱着祭灶歌、蹦蹦哒哒跳着祭灶舞的队伍渐渐远去,里头混着的,也不知有没有萦州百姓家的孩子。
似是这种游行活动,一向是那些个拐子最喜欢凑热闹的时候,不过思及方才在队伍里打头的方知府,司微便也把心落在了肚子里。
这位如今的萦州知府,心下也不是个没有成算的人。
待门口的热闹彻底远去了,司微等人便也跟着回了庭院,继续忙活手里的事。
如今司家大宅里住着的南人北人都有,真要说起来,尤氏出身嘉陵,紧邻着的便是韶关,位于整个大历的最北方,秦峥连带着他手底下的那一班人马则是出身京城,也算是靠北的地方。
至于司微……自出生起,便是在涿州鸠县林湾村一路长大,算是个中不溜的地界,而至于慧娘她们,则是充州博宜人。
在这么个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时代,莫说是京城与萦州有着极大的风俗差异,便是同为南地的充州,过年的习惯都和萦州有着不小的差异,于是也就造就了如今司家大宅每至年节之时,桌面上摆着的那些个应景的吃食格外别具一格。
按着北地的吃法,小年夜的时候,得是吃饺子,按着涿州的吃法,小年夜得吃火烧,按着萦州的吃法,得是吃枣山花馍,按着充州的吃法,得是吃包了肉馅儿的汤圆——酒酿圆子是萦州的甜汤圆吃法……
于是为着小年夜晚上的这一顿,又是好一顿忙活,提前一天割回来的肉剁了馅儿,包饺子的包饺子,包汤圆的包汤圆,尤氏则是拿了擀面杖,取了发好的面剂子,沾了油盐,并着十三香开始做火烧馍。
十三香里到底有哪些个香料,司微是记不得的,但日常常用的那些个调味料、炖肉料、卤料里头该放的那些个香料,司微拼拼凑凑还是能凑出来不老少的。
诸如:花椒,八角,香叶,茴香,草果,陈皮,桂皮,白芷,丁香,良姜,孜然,辣椒,香砂仁……
这些个东西吧,粗磨一遍的筛出来,能充做烧烤料,剩下的细研,烘干水分,如今已经一跃成为厨房里掌勺娘子的心头好。
那是,这么一堆香料按着一比一比一的比例添进去,扔进去的都是些白花花的银子,就连那辣椒,都还是司微从博宜有一年送来的海外特产里头扒拉出来的来着。
如此这般,厨房里便又是一番忙碌,待到所有的东西都备好,灶上安了大锅沸水煮开的时候,外头的天竟都已经暗了下来,连带着在红颜营业了一天的雪酥,都带着一众妆娘回了司家大宅。
院子里芝麻杆子和松树枝搭起来的柴堆都已经架了起来,待汤圆和饺子下锅,再从锅里捞起,这第一盘、第一碗,自该是先供在了灶神像前。
于是这么一天下来,灶神像前的供桌上,便也已经摆得是满满当当:
白面枣山(就是各种花样造型的枣馍),各色花馍,长条麻杆,玲珑糖瓜,伴着年糕糍粑,八宝糯米饭,还有一盘饺子、一碗汤圆,混着搁在中间的火烧,连带着一缸清水,一瓮豆料。
这些便是今日一天下来,拾掇出来的那些个供神的东西了。
尤娘子带着人上了清香拜了拜,于一片静谧之中祝祷:
“上拜九天命,下敬司命神,通天达道日,自与天宫陈……”
念过长长的祷言,再三拜过之后,尤氏将清香插入香炉之中。
香烟袅袅,墙上那张被熏的变了色的灶神像教尤氏给揭了下来,将其卷成一卷,捧着出了大厨房。
大厨房外,用油脂浸润过的油布裹在木棍上,本该是教司微拿着来点燃的火把,却是半途教秦峥接了过去。
于是司微便只能将先前扎好的竹骨纸马搬了来,并着一早备好的草料,一道堆栈摆在柴堆上。
待尤氏将卷起的灶神像于柴堆顶端放好,慧娘于一旁亮了嗓子:“送灶神归天——”
随着慧娘的这一声,秦峥手里点燃了的火把便投向了庭院正中架着的柴堆,油脂与松脂相融,烈火与干柴相接,于是呼地一声轻响,似是一阵风扑过耳畔,那柴堆上的烟火骤然便燎灼了起来。
这些东西本就是干的,再有含了油脂的油布和松树枝,烧灼起来的速度倒是很快,前后不过一盏茶的时间,庭院正中摆着的青石砖上,那堆火焰气势便渐渐矮小了下来,连带着先前半人高的柴堆,也跟着焚之一炬,只留下了不少黑灰。
于是人们便也都跟着欢悦起来。
尤氏眼底含了笑意:“每逢腊月二十三之时,不仅是民间,便是连官家都要祭灶,各地官府要祭,朝里的大人们要祭,就连圣上,也要主持了祭灶礼去。”
“若非前朝出了个女帝,朝中祭灶礼非得是由圣上亲持……只怕如今,咱们还得遵循那‘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旧礼。”
“罢了罢了,不说这些,走走走,咱们今儿晚上小年夜,合该是好好吃上一顿——打过了今儿个,咱们就得为着大年准备着开始忙活了!”
这话说来确实,不仅是司家大宅里为着过年忙活,就连红颜,也得趁着这大年将近,新年伊始的时候,提前推出新的送礼的礼盒来,好歹是教人拿出去既喜庆,又能体现身份的仪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