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内场酸腐气味更加严重,为保护现场,大部分物件在证物收集完毕之前,都不会对其位置进行挪动。
  方惜亭进门就瞧见,那三只让人感官意识上就极度难受的黑色塑料袋。
  袋身鼓鼓囊囊,很明显装着与肉类相关,弹性和紧实度都比较高的农副产品。
  其中两袋传送至分拣中部,封口被人暴力扯开,另一袋则散落在地。
  处理干净、切割成块,还带着泛黄的油脂脂肪,以及半根人类指骨,在放过血的红肉之下,露出被人凶残分尸的痕迹。
  “发现残肢的第一目击人证,是分拣流水线的郑阿姨。”
  “今年53岁,从事此项工作已有二十余年,是首次经历这样恐怖恶劣的恶性刑事案件。”
  负责摸排的同事上前告知:“现场总共发现三袋剔骨碎肉。”
  “经初步检查,除却头颅及四肢外,躯干部位应该全在这里。”
  “那半截引起分拣室内恐慌的手指,应该是意外混入,在发现断指之前,报案人都还以为只是没人要的废弃猪肉。”
  方惜亭戴好口罩上前,小心检查了已经停止运转的分拣带。
  除却因为惊恐而被打翻在地,散落出来的碎肉外,其余两只袋子,都还整齐摆放台面。
  他随手一指:“这些是本来就放在一起的?”
  队友点头确认:“根据了解,市区早中晚三次,都会派出自卸式垃圾车进入各社区,统一进行垃圾收容处理。”
  “垃圾车的出发时间分别是早6点、午14点、以及晚20点。”
  “每个时间段内的收容池都会及时清空,进入回收或焚烧填埋的环节,不会存余”
  “所以接警时间是晚22点的话,那就说明尸块是晚20点之后才被收走的?”
  方惜亭有些吃惊:“那凶手的抛尸时间,在今天中午14点到晚20点之间?”
  究竟什么人,青天白日,就敢这样大胆?
  而且根据以往经验,常见的嫌疑人作案,抛尸都会选择夜深人静的当口,借以掩人耳目。
  遇到这样反其道而行之的,不排除其反侦察意识极强,手段娴熟狠辣,以及并非首次作案的可能。
  “垃圾被倾倒,再进入分拣带,相隔距离不远,说明抛尸时,这三袋碎尸大概率是被投入同一只垃圾桶内。”
  “填埋场这边无法确认垃圾来源的地区和方向吗?”方惜亭问。
  队友听完,为难摇头,视线挪向窗外,示意他看:“说是垃圾车返厂,内容物就直接倾倒进入收容池内,再由收容池依序传送进入分拣带,进行人工分拣。”
  “几乎可以说,装卸车进入填埋场卸货,生活垃圾一旦混合后,亲妈都分不清谁是谁了。”
  分拣中心并不是第一案发点,留存线索不会太多。
  唯独有价值的三袋碎尸被收起,痕迹物证收集完毕,细节拍照,以及做完目击人证口供记录后,方惜亭也通知准备收队。
  那时有人随口一句:“不知道谢副队那边能不能找到剩余碎尸。”
  若找不到,尸体不完整,辨认尸源困难,对后续案情侦查影响很大。
  方惜亭站在楼梯间,正脱手套,听闻此言,视线微往下瞥。
  二楼窗户下的垃圾,堆积成山,谢序宁简单防护后,带领队友入内搜查翻找。
  冲天的臭气扑鼻,昭示着这并非什么好差事。
  透过玻璃窗落进眼底的高挑身影,让方惜亭冷冷“哼”了他声,不领这情。
  那时将尸块小心收起,放进车中。
  后半夜刮起风来,又下了细密的雨。
  经过几个小时的细致摸排和现场侦查,临离开前,天色已经微微见亮。
  方惜亭安排车次,清点组员,瞥眼瞧见谢序宁组也陆续收队……
  由于细雨,大部分人周身都被淋湿,额发挂着水迹。
  浑身臭烘烘,又拖着身上裹住得防护衣,往外拉拽磨蹭,实像逃难来的。
  方惜亭偷偷瞥眼,没瞧见谢序宁,正好又有人催:“亭亭,我们组的人都到齐了。”
  组内车辆余位还剩两座,那时本想问问谢序宁,他们组的车够不够?有没有需要过来挤个方便的?
  可又想起上次“刑警大比武”,那臭狗装作受伤,故意引他进入包围圈,害自己惨败……
  在对方荣获“山鹰组”的光荣称号之下,他们组被人戏称“山炮组”小半年的事。
  方惜亭原谅不了半点:“人到齐了就出发。”
  他们所在填埋场,位置远离市区,路途较远。
  下雨起了雾,视线受阻,所以出发后,方惜亭的车速行驶一直比较平稳缓慢。
  大概没十分钟,他接到谢序宁的电话:“人去哪儿了?”
  方惜亭:“?”
  恰巧那时车载导航,语音播报一句:“前方200米后,道路尽头左转。”
  谢序宁听闻,质问地嗓音立刻拔高:“你把车开走了?”
  方惜亭接不上话:“……”
  他的车,他做完事当然要开车走啊!那不然呢?他还得留下吃顿饭吗?
  谢序宁:“我还在垃圾场淋雨,你赶紧把车开回来接我。”
  方惜亭脱口而出:“我这边还有500米就上高架了。”
  进入高架桥后,还得跑30多公里才能回市局,凭什么他说调头就调头?
  谢序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桥之前立刻调头,你这人有没有职业素养,有你这么做人司机的吗?管送不管接,你知道这里离市区多远吗?你让我怎么回去?”